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克功逼婚枪杀刘茜案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黄克功逼婚枪杀刘茜案

抗日战争初期,延安发生了一件轰动全边区的逼婚凶杀案。被告人黄克功,男,江西南康人,26岁。少年时参加红军,长征到陕北,原任抗日军政大学某队队长。被害人刘茜,女,山西定襄人,16岁,原在太原读书,“七七”事变后,离家来到延安,先人抗大后转入陕北公学学习。在抗大时,黄刘二人接触较多,感情尚好,渐涉恋爱。刘茜转入陕北公学后,开始与黄疏远,但黄仍追逐不已,并要求与刘结婚,被刘拒绝。黄便怀恨在心,逐有杀刘的念头。1937年10月5日晚,黄携手枪找刘到延河边谈话,再次要求与刘结婚,当刘拒绝其求婚时,黄对刘连开两枪,当即夺去了这位少女的生命。此案很快被保安处侦破,将凶手交与边区高等法院进行审判,以刑庭庭长雷经天担任本案审判长。经过认真调查讯问,认为本案是因逼婚未遂而故意杀人,公然破坏红军铁的纪律和政府法律,决定判处死刑。被告先以“资格老功劳大”为理由,上书中央军委要求减免其刑。此案经边区政府核准后,立即报告中央。在毛泽东主持下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讨论,最后批准边区高等法院对黄克功处以极刑的判决,并由毛泽东于10月10日写了《致雷经天》的复信。复信首先肯定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党中央的同志都为之惋惜。接着严肃指出: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处他以极刑。同时还指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从而说明,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只能成为严格守法的模范,绝无高居法律之上或超出法律之外的特权。这封复信果断地摈弃了苏区法律中对有功绩者犯罪得减轻处罚的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则。因此,在1940年制定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8条规定:“共产党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此案核准后,边区高等法院于10月11日在陕北公学召开宣判大会,审判长除宣判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外,并宣读了毛泽东的复信。宣判结束后,张闻天向到会群众讲话,说明应该怎样正确处理恋爱婚姻与革命的关系问题。通过这一典型案例,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革命法制教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