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炎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66 黄炎培1878—1965

教育家。字任之,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人。1899年中秀才。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南洋公学学潮后,1902年底返故里办川沙小学堂。曾因鼓吹反清被捕入狱。出狱后逃亡日本,一年后回国。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创办并主持上海广明小学、广明师范、浦东中学。1912年,任江苏教育厅厅长。1913年6月任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8月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首倡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教育。1914年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1915年4月赴美考察职业教育情况,历时四个月,回国后积极提倡职业教育。1916年他首先在江苏省教育会内设职业教育研究会。1917年5月他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主旨是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1918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教育方针。1917—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先后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学校、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的筹办工作。同时在教育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出“大职业教育”的主张。强调“必须沟通和联络一切教育界、职业界一起努力,同时用一部分精力参加社会活动,才能发展职业教育”。“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1945年应邀访问延安,作《延安归来》一书。1945年12月发起组织民主建国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教育论著收入《黄炎培教育文选》。

黄炎培1878—1965Huang Yanpei

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人之一, 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
黄炎培字任之, 江苏川沙 (今属上海) 人。1902年考中举人。1903年在家乡举办小学,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 任江苏都督府教育司司长, 并兼任过江苏省议会议员、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和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1914年2月,辞去教育司司长职务, 专门从事教育事业, 并先后到浙江、山东、河北、江西、安徽等省调查了解教育情况。1915年发起组织“美国实业视察团”,到美国进行实业考察。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主张对教育进行改革,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1918年, 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以 “教业乐群” 为校训, 以 “双手万能”为校徽; 提倡手脑并用, 注重实践。中华职业教育社从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止的32年间,在黄炎培主持下,先后创办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重庆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业学校等, 并先后出版过一百二十多种书刊, 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1年,黄炎培去日本考察,发现日本侵华战备空气极浓。归国后, 带着 “日本即将侵我的预感”多方奔告,但未被国民党当局重视。“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在上海成立了 “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 (后改名为上海市地方协会)。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他动员上海市民筹募捐款,供应军需物资, 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他又组织上海市地方协会在战区救济、救护、慰劳、募捐和动员民族工业内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 他被国民党政府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3月,黄炎培和张澜等人在重庆发起组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第一次全体盟员大会上, 黄炎培当选为五个中央常务委员之一, 并任中央常务委员会主任。当时, 黄炎培等主张民盟的方针应是中间路线, 即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另走第三条道路。由于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压力, 在民盟成立后不久,黄炎培便于1941年冬辞去了民盟中央常务委员会主任之职。
在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斗争中, 黄炎培起初主张采用温和手段, 但在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推动下, 他也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争取国内民主的斗争。9月,他和章乃器等三十人联名发表了《民主与胜利宪言》一文, 提出了实施 “人民渴望之民主制度”,对人民的各项权利“予以实际的充分的享受与保障”, “行政机构, 自中央以迄基层, 一切政令, 皆须绝对公开与民更始”,“切实开放言论”等九项主张,以期 “一新政象”, 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1945年7月,黄炎培和章伯钧等六名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访问了延安,会见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回重庆后, 他写了 《延安归来》一书, 叙述了在延安目睹的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解放区的成就, 在当时的蒋管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2月,他和胡厥文、施复亮等人发起成立了一个以工商界、金融界为主体的政治团体—— 中国民主建国会。1946年1月,黄炎培和张澜等人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代表, 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会后, 他到上海和沈钧儒等一起负责民盟在上海的工作, 以 “第三方面”的身份参加国共之间的调停活动。后来, 蒋介石在召开伪国大时, 曾使用各种手段对他进行拉拢, 但他坚持了旧政协决议的立场, 未为所动。
1948年5月, 中共发出了关于召开新政协的“五一号召”后, 黄炎培主持召开了中国民主建国会的理监事会, 通过了响应 “五一号召” 的决议, 并推派代表到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2月,他化装离开上海到香港,3月又转赴北平,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欢迎。不久, 参加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 黄炎培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 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

黄炎培1878—1965


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号楚南,后改号韧之、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人。1899年中秀才,1902年中乡试举人。辛亥革命前,曾亲手创办并主持上海广明小学、广明师范、浦东中学。1905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同盟会。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任江苏教育司司长、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首倡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教育。1917年5月,与蔡元培等人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该社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全国性机构,对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和旧教育的改革都有极大作用。1918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此后,黄炎培先后参与了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南京河海工程学校、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的筹建工作,两次拒绝担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1945年与胡厥文等发起组织民主建国会,并担负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炎培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积极从事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副主席,民主建国会委员长等职。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论著有:《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国教育史要》等。

黄炎培1878—1965Huangyanpei

字任之,上海川沙人。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 省议会议员。1915年去美国考察教育。1917年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次年创办中华职业教育学校。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长期从事职业教育事业,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史要》、《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 诗集 《红桑》等。
作为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家, 黄炎培十分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他认为,职业教育的概念,应该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职业教育训练, 第一要义即 ‘为群服务’” ( 《河车记》、《断肠集》)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其共同协作精神”。在他看来,人们对自己职业的理解、热爱和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其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个人道德情感的健全发展,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一致,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消除人类社会“惨变”的先决条件。他常告诫青年:“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彼不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


黄炎培1878—1965Huangyanpei

中国现代教育家。号楚南,后改号韧之、任之,别名抱一,生于江苏省川沙县城关镇。读过私塾,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因鼓吹革命,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去日本。归国后,曾创办广明小学、广明师范,曾任浦东中学校长、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办理部主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川康建设视察团副团长、民主建国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黄炎培毕生从事职业教育,他指出“为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对旧教育改革有一定作用。立志教育救国,为个人谋生,为个人服务社会,为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要致力改进农村事业,要参加政治运动,要努力联合劳动界人民,教育应为多数人服务”。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该社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主的全国性机构。翌年,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该校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此后几十年间,黄炎培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来展开。他的主要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国职业教育三十年来大事表》、《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与杨保恒合著)、《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国教育史要》、《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等等。

黄炎培1878——1965

中国现代教育家。江苏省川沙县人。20岁在家乡任塾师,1902年办川沙小学,因鼓吹反清被捕入狱,后去日本。辛亥革命前创办并主持上海广明小学、广明师范等。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7年联合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的全国性机构。翌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此后几十年间,其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毕生从事职业教育,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影响。主要论著有:《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国教育史要》、《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黄炎培教育考察记》等。


黄炎培

见“教育”中的“黄炎培”。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教育家,字任之,笔名抡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父辈时家道始中落,自幼崇儒学,20岁任家塾教师。22岁中秀才,25岁应江南乡试又中举人。1910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受教于蔡元培先生,并被逐渐引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1905年秋由蔡元培介绍入同盟会。1906年主办浦东中学。辛亥革命前夕,活跃于江苏教育界,并秘密为革命奔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曾详细规划江苏教育事业的蓝图,因辛亥革命失败而流产。1913年6月任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8月发表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 一文,率先倡导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切实用。1917年5月,黄炎培联合由教育界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创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宗旨的全国性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他被公推为办事部主任,先后主持社务12年,后改任常务董事。为了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他不仅克服重重困难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还创办了 《教育与职业》 月刊,作为宣传,研讨和实验职业教育的阵地。在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文章,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地位作用,并对恶意攻击者以批驳。他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归为三点:
❶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❷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❸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后来他又简单概括为两句话:“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亲自为上海职业学校制定的办学方针是:“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校训是:“敬业乐群”。该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生活俭朴,一面学习,一面出售自己制造的产品,培养出来的人才切合实用。那时的职业教育虽尚幼稚,但毕竟冲破了旧教育的包围圈。到1925年,黄炎培又提出了新观点,即“大职业教育主义”。这一思想又越出了原来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狭小圈子,意识到职业教育应该注意到工农民众的需要,不能只立足于个别的需求上。他提出:职业教育要参加到全社会运动中去,要加入运动,要努力与劳动界联合,要致力于改进农村事业,应为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幸福而奋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先后参与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学校,厦门大学等筹办工作,与蒋焚麟,陶行知等主持 《新教育》周刊,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等职。曾两次拒任北平军阀政府教育总长之职。“九一八”后,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内迁重庆,在川、桂、滇等地都设有分社或办事处,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等。1945年2月,他与褚辅成等倡议致电毛泽东、周恩来,促进国共商谈。7月,受共产党邀请,以个人名义访问延安,后作《延安归来》 一书,流传颇广。1945年8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并代表民盟参加1945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和平民主而奔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炎培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2月在北京病逝。
黄炎培一生发表各种文章近500篇,专著、诗集20余种。主要论著有:《中华职业教育宣言书》、《中国教育史要》、《我之人生观与吾之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 等。

黄炎培

黄炎培 (1878—1965),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教育家,字任之,笔名抡一。江苏川沙县 (今属上海市) 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父辈时家道始中落,自幼崇儒学,20岁任家塾教师。22岁中秀才,25岁应江南乡试又中举人。1910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受教于蔡元培先生,并被逐渐引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1905年秋由蔡元培介绍入同盟会。1906年主办浦东中学。辛亥革命前夕,活跃于江苏教育界,并秘密为革命奔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曾详细规划江苏教育事业的蓝图,因辛亥革命失败而流产。1913年6月任教育部 “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 委员,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8月发表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率先倡导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切实用。
1917年5月,黄炎培联合由教育界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创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宗旨的全国性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他被公推为办事部主任,先后主持社务12年,后改任常务董事。为了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他不仅克服重重困难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还创办了 《教育与职业》月刊,作为宣传,研讨和实验职业教育的阵地。在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文章,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地位作用,并对恶意攻击者以批驳。他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归为三点: (1)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2)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3) 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后来他又简单概括为两句话: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亲自为上海职业学校制定的办学方针是: “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 校训是: “敬业乐群”。该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生活俭朴,一面学习,一面出售自己制造的产品,培养出来的人才切合实用。那时的职业教育虽尚幼稚,但毕竟冲破了旧教育的包围圈。到1925年,黄炎培又提出了新观点,即 “大职业教育主义”。这一思想又越出了原来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狭小圈子,意识到职业教育应该注意到工农民众的需要,不能只立足于个别的需求上。他提出: 职业教育要参加到全社会运动中去,要加入运动,要努力与劳动界联合,要致力于改进农村事业,应为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幸福而奋斗。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黄炎培先后参与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学校、厦门大学等筹办工作,与蒋梦麟、陶行知等主持 《新教育》周刊,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等职。曾两次拒任北平军阀政府教育总长之职。“九一八”后,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内迁重庆,在川、桂、滇等地都设有分社或办事处,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等。
1945年2月,他与褚辅成等倡议致电毛泽东、周恩来,促进国共商谈。7月,受共产党邀请,以个人名义访问延安,后作 《延安归来》一书,流传颇广。1945年8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并代表民盟参加1945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和平民主而奔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炎培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2月在北京病逝。
黄炎培一生发表各种文章近500篇,专著、诗集20余种。主要论著有: 《中华职业教育宣言书》、《中国教育史要》、《我之人生观与吾之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 等。

黄炎培

中国政治家。江苏省川沙县人(今属上海市)。1878年10月1日生。1911年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省教育会副会长。曾中举人,1901年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辞去教育司司长职务专门从事职业教育。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抗战期间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议员。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曾担任主席。1945年7月访问延安。1945年8月与胡厥文等发起组织中华民主建国会,当选为常务理事(1952年7月任主任委员)。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政协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1965年12月21日去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