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黄绾1477—1551明学者。字叔贤,号久庵,石龙。黄岩(今属浙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初师谢铎,宗程朱,后转师王守仁。又转而批评王学,讥宋儒为禅。主张义利并重。著作有《石龙集》、《明道编》。 黄绾1477—1551明代学者,浙中王门代表人物之一。字叔贤,号六庵,又号石龙。黄岩(今属浙江)人。以祖荫入官,授后军都事,历任南京都察院经历、南京工部员外郎、大理寺詹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等职。初师谢铎,宗程朱,后闻王守仁“致良知”之教,叹道: “简易直截,圣学无疑,先生真吾师也”(见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三》),遂执弟子礼。晚年思想一变,以宋儒为禅,对王守仁也略有微词,但基本思想终不出王学。著作有《石龙集》和《明道编》。黄绾从人的本性中寻找道德的根源,他说:“天地之贵在人,人之贵在性,性有仁义礼智信,故制礼者必因人性之礼,错之人伦而为之条理,必合仁义智信出之,然后行乎天地而成乎人伦也”(《礼经原古序》)。他以“心”为本体,把“致良知”视为达到心体的普遍之则。主张“理在于我,性在于我,天在于我,命在于我”(《易经原古序》),“物者,事也。有君臣则有君臣之事……所谓有物有则也。则非外铄,皆在人心独知之中”(《明道编》卷5)。认为“情”、“欲”均为人性所固有,因而皆不能去。并认为道德规范的制定要合乎人性,“故制礼者必因人性之礼”(《礼经原古序》)他还反对重义轻利的正统思想,主张义、利“二者皆不可轻”(《明道编》卷2),要求人们按照道德要求行事,“行止而止,时行而行”(《易经原古序》)。黄绾的思想对泰州学派的意志主义偏向有所扬弃和纠正,在王学演进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