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黄连

中国西传之药物。北宋时波斯人阿布·曼苏尔《药物学大纲》中有记载。后人注释说为中国所产根茎。依宾拔都他有中国黄连运出口至西国的记载。哈吉·摩哈美德记,甘肃肃州附近山岭,产大黄,又产小根一种,其人称曰万白龙尼秦尼(Mambroni cini),“至为其地土人所宝贵,可治各种疾病,治眼尤妙。土人取而混以玫瑰水,以石捣和之。傅之眼上,结果极佳。”

黄连

产于突泉。其味苦,性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治高热烦躁、胸满呕吐、泄泻痢疾、目赤、口疮、痈肿等症。

黄连rhizoma coptidis

清热燥湿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又称川连、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雅连、云连、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Cheng et Hsiao、峨嵋野连Coptis omeiensis (Chen) C. Y. Cheng、云南黄连Coptis teetoides C.Y.Cheng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 晒干或烘干, 撞去粗皮。生用或炙用。主产四川、贵州、湖北、陕西、云南等地。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功能泻火、燥湿、解毒、杀虫。主治: ❶马心热鼻衄, 与黄柏、黄芩、大黄、款冬花、白药子等配伍, 如四黄散 (《蕃牧纂验方》)。
❷牛心热吐舌, 与生地黄、淡竹叶、枯黄芩、车前仁、淮木通、台乌药等配伍 (《抱犊集》)。
❸牛心黄, 与金银花、黄柏、黄芩、知母、当归、生地黄、石膏等配伍 (《活兽慈舟校注》)。
❹湿热泻痢, 与郁金、诃子、黄芩等配伍。牛、马18~30克; 猪、羊6~9克。为末或煎汤灌服。凡阴虚烦热, 胃虚呕噁,脾虚泄泻慎用。本品含小檗碱(berberine)7~9%、黄连碱 (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等生物碱, 尚含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黄连具有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 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对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阿米巴原虫、致病性皮肤真菌、锥虫亦有抑制作用。能增强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小檗碱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利胆及抗肿瘤作用。

黄连Huanglian

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黄色。叶基生,具长柄,叶片3全裂,裂片有据齿和浅裂。花3—8朵生花葶上,花小;萼片5,黄绿色,长9—12.5毫米;花瓣5,长5—7毫米,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心皮8—12,离生。蓇葖果。原产我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由于长期利用和大量被采挖,野生的已极稀少,市场所售药材,几乎全为栽培根状茎为苦味健胃药,有清热泻火、解毒和消肿功效。其变种短萼黄连 (Var. brevisepala W.T.Wang etHsiao)和黄连区别在于萼片长约6.5毫米。分布和生境和黄连一样。现列为国家三级渐危种保护植物。

黄连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根茎。主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泻痢、呕吐。对湿热阻滞中焦,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常与木香等相配;若泻痢兼见身热者,可配伍葛根、黄芩;若下痢而有脓血者,可配当归、白芍、木香等。
❷高热烦躁。三焦火盛,高热烦。躁者,常与黄芩、黄柏、栀子同用;若热盛而阴液已伤,出现心烦不眠,可配黄芩,白芍、阿胶。
❸痈肿疔毒,湿疮湿疹,耳肿流脓。痈肿疔毒,多与黄芩、栀子、连翘同用;湿疮湿疹,可用黄连煎水外洗,或用黄连研粉,制成软膏外涂;耳道红肿,或流脓流水,可用黄连水外涂,或配枯矾、冰片研粉外涂。本品大苦大寒,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者慎用。

黄连Chinese goldthread

Coptis chinens is Franch.,又称川连,鸡爪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野生于山地林内或山谷阴湿处,或栽培。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和陕西南部。根状茎常分枝,密生须根,内部黄色。叶近革质,有长的叶柄,基生,3全裂;中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基部下延呈柄状,边缘有细的锐锯齿;侧裂片斜卵形,2深裂。花葶有花3~8朵,苞片披针形,羽状深裂;萼片5枚,黄绿色;花瓣中部具蜜槽;雄蕊约20枚;心皮8~12枚,离生。聚合蓇葖果。花期2~3月,果期4~6月。根状茎和叶供药用,味苦,为健胃及清热燥湿剂,多用于消化不良、痢疾、肠炎、痛肿、疔疮以及化脓性炎症等。

黄连

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又称川连。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性寒,味苦,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等功效。四川黄连商品分味连、雅连、峨眉野连3种。味连为植物黄连根茎,习称鸡爪连,主产于石柱 (习称南岸连)、巫溪、城口、开县 (习称北岸连)、南川、巫山,以体肥质坚、断面深红者为佳。雅连为三角叶黄连根茎,习称单枝连,又称峨眉连、嘉定连、刺盖连,主产于峨眉、洪雅、乐山、雷波等地,以根粗实心、断面菊纹、味苦回甜者为佳。峨眉野连以遍体鳞甲、节紧如珠者为佳。四川从明洪武年间 (1368年~1398年) 在石柱开始种植黄连,产量占全国1/3,以味连为主,尤以石柱产量最大,野连产量很少。1950年全省产99吨,由于推广科学种植,现年产达1000吨以上。主要药用成分为各种生物碱,尤以小檗碱为主。

黄连

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30 cm。根状茎。复叶基生。叶具长柄,叶薄革质,卵状五角形,基部心形,全裂片具柄,中裂片菱状卵形,羽状深裂,侧裂片斜卵形,不等2深裂,小齿裂具细刺尖。叶3~5片全裂。花3~8朵,聚成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黄绿色,披针形,长0.9~1.2 cm,花瓣5~7线状披针形。花期2~3月,蓇葖果,果期4~5月。产湖北、陕西南部、贵州、四川、湖南,野生或栽培。根药用。黄连属15种,分布东亚和北美。中国产6种。除本种外,还有峨眉黄连,产四川峨眉山一带海拔1000~1700 m的山地悬岩或崖缝阴湿处。主产区一般在1200~1800 m的山区。生长期荫蔽度保持在70%以上。栽培5年后采收。中国四川省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