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麻炭腐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黄麻炭腐病jute seedling blight

由菜豆壳球孢引起,导致黄麻苗腐、根腐、茎基腐和茎腐等病症的一种真菌病害,又名枯腐病。1927年英国阿斯比(Sidney Francis Ashby)首次在印度发现该病。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台湾,江苏南京陆续报道该病。
分布为害 印度、孟加拉、泰国、缅甸、巴基斯坦和中国等黄麻主产国的主要病害,产麻国每年因该病损失纤维10%左右。黄麻自幼苗至成株期均能受害,幼苗被害,叶片枯死,延及幼茎可致猝倒、苗枯;病菌自叶缘或叶尖侵入麻株下部叶片,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或经叶柄侵入茎秆,在茎秆上产生环绕全茎的长条斑,可致麻株枯死;根系受害,麻株萎蔫干枯。后期病斑上散生许多炭粒状小黑点,即病菌的分孢子器。
病因 病原物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phaseoli (Maubl.) Ashby],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直径100~200微米,埋生于表皮下,后孔口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卵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6~29×6~11(微米)。菌核黑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变异较大(见图)。在自然情况下,分生孢子器仅见于地上部,而菌核在茎基部产生。菌系分化明显,孟加拉阿姆德(N.Ahmed,1977)曾鉴定出16个小种。炭腐病菌的寄主广,可侵染120余种植物,其中以黄麻、芝麻、豆类最感病。病菌生长最适温度30~35℃,最适pH值6~8。分生孢子在20~41℃都可萌发,但相对湿度必须在96%以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30℃,pH值5. 4~6. 4。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的病害,当气温达30℃左右,并伴有晴雨相间天气,往往诱致严重发生。黄麻种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一般圆果种较长果种更感病。圆果种中耐旱力强,麻株内钾/钙比率高的品种较抗病。地势低洼,易遭水淹的麻地发病重。长期干旱缺水,枯萎症状更易表现。偏施或过量施用氮肥有促进发病的作用;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可抑制发病。此外,土壤中锌、铁、硼等微量元素偏少,种植密度过大,黄麻连作,酸性和粘重土壤发病重。


黄麻炭腐病
1.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2.分生孢子; 3.菌核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种子内或病残中越冬,也可以菌核混于种子内存活,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菌丝可直接侵入子叶或叶片的表皮细胞,随后进入根部或茎部,菌丝可产生能分解果胶和纤维素的酶渗透到侵染区邻近细胞,破坏其正常生长。初次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后,分生孢子从孔口溢出并籍风雨进行再侵染。
病害控制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目前中国抗病高产品种有粤圆5号、梅峰4号、台南3号,印度有JRC 918等。收麻后及时处理病残及种子用清菌噻唑、多菌灵、托布津或萎锈灵处理可减少初侵染源;轮作换茬,特别是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及时排水和灌水均可减轻发病;发病初期用福美双、氯硝胺、多福合剂、多菌灵控制。另外,木素木霉(Trichoderma lignorum Harz.)能有效地抑制炭腐病菌的生长和发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