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黎锦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21 黎锦晖1891—1967

作曲家。湖南湘潭人。1910年前在家乡读小学、中学,并学习民族音乐。1912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后,在北京和长沙任职员、报刊编辑、音乐教员等。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职中华书局主编 《小朋友》周刊; 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演出。1929年返沪后改组称明月歌舞剧社,迄1936年。1940年从湖南辗转到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1949年后任职上海电影制片厂,并被聘为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为改进普通音乐教育及推广国语,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其代表作《麻雀与小孩》 (1921)、《葡萄仙子》(1922)、《月明之夜》 (1923)、《小小画家》 (1928) 和《可怜的秋香》(1921)等。当时曾被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音乐教材。30年代曾创作了如《毛毛雨》一类的商业化歌曲,起到了消极作用。

黎锦晖1891—1967

作曲家。湖南湘潭人。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广泛地接触了民间音乐。1912年从长沙高等师范毕业后,在北京和长沙任报刊编辑、学校音乐教员等。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后在上海中华书局主编《小朋友》周刊。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演出,主持“明月歌舞剧社”等。20年代,黎锦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为改进普通音乐教育及推广国语,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音乐通俗流畅,适合儿童演唱,曾风行全国。后来在腐败世风之下,也写过《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等庸俗颓废的歌舞音乐,影响很坏。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重新振作,写过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并辗转赴渝,投身影业,曾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并任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


黎锦晖LiJinhui

见音乐史“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Lijinhui

湖南湘潭人。作曲家。青少年时代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族乐器。1920~1927年在上海中华书局主编《小朋友》周刊。192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五四”运动后,为改进普通音乐教育,推广国语,他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歌舞表演曲。其中许多反映了“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音乐常选用民歌、戏曲曲牌改编写成,语言生动。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词曲通俗、流畅,很适合儿童演唱,被当时中、小学广泛选为音乐教材,深受少年儿童喜爱。其儿童歌舞剧的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1921)、《葡萄仙子》(1922)、《月明之夜》(1923)、《小小画家》(1928)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1921)、《好朋友来了》(1921)、《努力》(1925)等。

黎锦晖1891年—1967Lijinhui

作曲家。湖南湘潭人。1910年前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族乐器。使他从小受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1912年长江高等师范毕业后,在北京和长沙,任职员、编辑、音乐教员等。他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曾尝试着用传统曲调配上文言歌词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曾任《平民周报》的主编,这期间,他编写了两种歌曲集:一是《平民音乐新编》,以器乐曲为主;一是《民间采风录》,以声乐曲为主。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主编《小朋友》周刊,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演出。抗战时赴重庆,1940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建国后,长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五四”运动后的十年间,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音乐选用民歌、戏曲曲牌等改编而成,词曲通俗易懂,音乐简炼明快、情节生动易于上口,适于儿童心理情趣,被当时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音乐教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至抗战前,他受到当时社会腐朽风气影响也编写一些委靡颓废的歌舞音乐,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等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受到当时音乐界的批评。1936年后写过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如《向前进攻》,标志着创作作风的转变。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的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神仙妹妹》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邻的秋香》、《吹泡泡》等。

黎锦晖1891~1967

音乐家,现代儿童歌舞艺术的奠基人。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喜爱民间乐器和地方戏曲,对道教音乐也有所涉猎;成年后热衷于民间音乐的搜集,并钻研汉语。1912年他从长沙高等师范毕业,只身闯入北京谋生当过编辑,做过小职员。19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北京大学音乐团的活动室,陶醉在民族乐曲那神秘莫测的境里而难以自拔。此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科学”与“民主”的晨风劲吹,复兴民族的思潮正旺。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民族研究、平民教育与儿童教育,促成了北大的民间文化研究热潮。短短3年,竟从民间征集了民歌、民谚、童谣万余首。在这片沃野里,黎锦晖开垦出了属于自己的土地。1920年秋,他发起并组织了“明月音乐会”。1921年赴上海编写教材,创办了《小朋友》周刊,以达到利用美育教育下一代的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10年,为宣传国语,改革和普及儿童的音乐教育,他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三蝴蝶》、《小羊救母》和《最后的胜利》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寒衣曲》、《努力》、《春深了》、《小鹦哥》、《蝴蝶姑娘》和《吹泡泡》等24部儿童歌舞曲。这些作品,浸透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浓郁,多用歌舞的形式教育儿童潜心向善、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成分,一下子便赢得了广大的童心。迅速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里流传开来。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小小画家》曾被中国儿童剧院再度搬上舞台,依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像旋风一样,在20世纪初的校园生活中盛行了20多年。“这种兼具启蒙和美育双重目的和价值的歌舞活动,由于其空前的教育意义和广泛的接受规模”,左右了一个时代的舞蹈走向。除此而外,黎锦晖还是世纪初一系列早期专业歌舞团的缔造者之一。“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都是由他组建而成,现代中国艺术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黎莉莉、聂耳、周璇、王人美、严华等,无不出自他的门下。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开创了20世纪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

黎锦晖1891~1967

字均全,笔名圣谟、儆非。湘潭人。1912年毕业国立高等师范图工科。历任北京《大中华民国日报》主笔,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潇湘乐组”组长。1920年在北京组织“明月音乐会”,任会长。1921年赴上海任国语专修学校校长,南方大学教授等。30年代在上海组织明月歌舞团,联华影片公司歌舞班和明月歌舞剧社。“七·七”事变后,写出“中华民族战歌”,为抗日戏剧写扦曲,并编辑《抗战通俗画刊》。四十年代任中国制片厂编导委员兼主任秘书,《新少年月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音乐师,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黎锦晖1891—1967

作曲家、音乐活动家。湘潭人。出身开明士绅家庭,从小酷爱音乐,学习过多种民族乐器。1912年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1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团,1920年至1927年,任上海中华书局《小朋友》周刊主编,创办中华歌舞学校。1928年,率中华歌舞团赴中国香港、印尼、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广受欢迎。1936年后,主要从事电影工作。建国后,为《葛麻》、《拜月记》、《炼印》等影片作音乐设计,为《秋翁遇仙记》作词。1920年至1930年之间,创作和编演了 《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首开了我国通俗歌舞剧的先河,编演了 《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等24首儿童表演曲,对教育儿童,推广国语,提倡美育教育,宣传反封建等,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运用民间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毛毛雨》、《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等流行歌曲,在当时曾受到左翼音乐界的批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