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黜奢崇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黜奢崇俭中国古代反对奢侈、提倡节俭的消费伦理思想。儒家主张不同等级的人应有不同的消费标准;超越了标准即为“奢”,也是不道德的。但是由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不同,其要求也不同,所以区分奢俭的实际标准也不同。孔子以是否符合西周时期“礼”的等级规定为奢或俭的标准,并认为就一般的礼仪要求来讲,“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墨家则反对以“礼”的等级规定为评价奢俭的标准,指责当时王公贵族按“礼”的要求进行生活消费为奢侈浪费,强调“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道家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主张“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 (《老子》第19章),要“去奢,去泰”(《老子》第29章),使人过那种“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生活。黜奢崇俭的思想对抑制统治阶级中一些人挥霍浪费的行为有积极作用,但它同时劝慰社会下层贫民安贫节俭,甘愿忍受封建剥削和奴役,并企图通过限制消费来束缚工商业的发展,以维护封建的自然经济和政治统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