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泉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3 龙泉窑宋代著名瓷窑,在浙江龙泉境内,故名。它继承了唐代越州窑的青瓷传统。始于北宋,衰于明后期。主产白胎青瓷,南宋时还为宫廷烧造仿官窑的黑胎器物。花纹少有堆塑、贴花,素面为多,无开片,凝亮而美丽。元代时,烧大件器物获得成功,三尺余的大盘与大瓶,烧成后,盘心坦平,瓶身不偏不倚,极其难得。除供应国内,还大量销往海外。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的古港口与遗址均有龙泉窑瓷器出土。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1万7千余件,其中龙泉窑瓷器达9千余件。可见龙泉窑产量之大,影响之深。 龙泉窑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创烧于北宋早期,延续到清代康熙初年停烧,1949年后又得到恢复。龙泉窑继承了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传统,综合所长,烧造出釉色纯正的青瓷,呈色稳定,风格凝重,以梅子青釉和粉青釉最为突出。造型有碗、盘,瓶、壶、炉、罐等多种。装饰以浮雕花纹和刻划花为主,靠釉色自身的深浅变化,形成装饰效果。龙泉窑的兴起虽较其他宋代的名窑晚,但产量比较大,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亚、东非、阿拉伯诸国。欧洲各国也喜爱龙泉青瓷。 龙泉窑因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县(宋时为处州龙泉县) 而得名,五代时受越窑、婺州窑、瓯窑的影响而兴起,合三窑之长,生产饰有刻、划花纹的青瓷。南宋时期形成青瓷窑系,扩展到庆元、云和、松阳、丽水、景宁等地,此时龙泉窑达到鼎盛,以釉层凝厚、呈色稳定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形成独特的风格。龙泉窑有哥窑、弟窑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这种裂纹系釉面和瓷胎的收缩率不同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原先是无意而生的一种现象,然因其纹理有特殊的欣赏效果,即转而成为人为的装饰,加以艺术化,而有种种形状。龙泉窑的品种有瓶、壶、罐、盘等多种。瓶的式样很多,用双鱼或双凤堆贴为耳的盘口瓶,是龙泉窑的典型作品。南宋迁都临安,官窑产量有限,龙泉窑应宫廷和官府需要,也烧造仿官窑瓷器。 龙泉窑宋元时代著名瓷窑。窑址分布在浙江省龙泉县境金村、大窑等地。创烧于北宋早期,明代中期以后渐趋衰落。宋末元初是其鼎盛时期。龙泉青瓷造型淳朴、器底厚重沉稳。胎质细密、釉汁透明、釉色淡青微发灰。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和梅子青釉,使青瓷釉色之美达到新的高峰。龙泉青瓷是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的大宗之一。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出土不少龙泉瓷器。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发现窑址100多处。创烧于北宋(960~1127)早期,在越窑、瓯窑和婺窑影响下,烧成近似三窑特征的青瓷。南宋时(1127~1279)为应宫廷之需生产仿官窑瓷器。南宋中期以后,器物造型增多,一种器物有多种式样,装饰花纹有刻花、模印缠枝莲及菊花等。烧成著名的粉青和梅子青色釉,古龙泉青瓷的烧成温度在1180~1230℃之间,梅子青釉则在1250~1280℃之间。粉青釉美如青玉,梅子青釉色似翡翠,使龙泉青瓷成为青瓷工艺历史高峰。产品畅销国内外,深受东亚、东非、阿拉伯诸国欢迎。以至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和江西吉安永和窑、福建泉州碗窑乡窑等都烧龙泉窑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青瓷窑系。元代(1271~1368)龙泉窑烧大件器物技术上有突破,明代(1368~1644)渐趋衰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