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龛手鉴
字书。又名《龙龛手镜》。四卷。辽时僧人行均撰。行均(生卒年不详),字广济,俗姓于。幽州(今北京)人。善于音韵,精于字学。
卷首有燕台悯忠寺(今北京北源寺)沙门智光(字法矩)的一篇序,作于辽圣宗统和十五年七月,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估计成书于辽圣宗统和年间(983—1011)。由于六朝至唐五代时期俗字盛行,唐写本、经卷中俗写颇多,为了便于研习佛经,使佛徒通解文字,以便领悟经典,行均编撰了此书。智光《序》中认为,佛教徒有了这部书,“犹手持于鸾镜,形容斯鉴,妍丑是分”。书名即取义于此。书原名《龙龛手镜》,宋人重刻时,因“镜”字同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的“敬”音同,为避讳,故改为《龙龛手鉴》。
按平、上、去、入分为四卷,每卷又分上、下。编次文字采用部首和四声相结合的方法,即部首以平上去入四声为排列顺序,如平声卷第一包括金部、人部等九十七部,上声卷第二包括手部、水部等六十部,去声卷第三包括见部、面部等二十六部,入声卷第四包括木部、竹部等五十九部。共二百四十二个部首,始于“金”部,终于“杂”部。各部中之字也以平上去入四声为排列顺序,如平声卷第一“人”部,先列“俳、优、僚”等平声字,接着排“俭、偶、偻”等上声字,再列“倦、傲、伺”等去声字,最后是“倏、僻、佚”等入声字。此书也仿《干禄字书》之体例,于每字下详列正体、俗体、今体、古体及或体,但于每字下都加注音和释义。注音有的用反切,有的用直音,并不一致,而注释则都很简单。此书还注意到了多音字,并列出不同的音、义,如“歧:居委反,抗也;又居伪反,载物也。”对于联绵字,并归于一处注音释义,如:“隇䧅:上音威下音夷,险阻也。”“铮鑅:上楚耕反下音嵘,钟声也。”此书共收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余字,注文十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余字。
后代学者,特别是清代文字学家,不了解此书编写的目的与作用,对此书多有指责。钱大昕《跋龙龛手鉴》中甚至指责:“此书俗谬怪妄,不可究诘,全不知形声偏旁之谊,又转写伪乱……直是废书,不可用也。”其实此书辑录了唐写本经卷中大量俗字和异体字,这些字偏旁无定、繁简无定,字形无定,为了方便读者检字,故同一字常因俗体或异体而归属不同部首,对于此种现象,行均在注中亦有说明。这样,俗字既已通行,敦煌写本亦成典要,行均若不据俗写分部,则阅读敦煌写本者无法据形检索。此书虽然体例未善,于文字形声,有些辨析也还不清,但它除收入佛经中文字外,还补充了《说文》和《玉篇》等一些字书未收之俗字、异体字,可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使用俗字的情况,对于研究汉字流变亦有一定价值。
有毛氏汲古阁旧藏宋刊本、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刊本,以及以此为底本的影印本,如续古逸丛书本、四部丛刊续编本、虚竹齐本等。还有明抄本、清抄本、明影宋抄本等,这些版本皆因辗转抄刻而错讹较多,尤以清刻函海本讹谬最多。另外高丽版影印辽刻本,有残缺,今中华书局已据此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