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卫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1987年6月自治区党委将中卫县定为农村改革试点县,1988年下发了 《中卫县农村改革试点方案》。县委根据 《试点方案》的要求,狠抓落实。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全区农村改革提供了经验。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1.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对家庭承包责任制,坚持以稳定为前提。对已经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坚持稳定不变;对个别承包地块过于零散,群众有要求调整的,适当调整;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下,完善了土地有偿承包制度。全县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划分3类5个标准,每亩收土地承包费1—5元,承包费60%用于农田基本建设,20%用于土地升级补偿和奖励,20%用于购置农业机械。这样既增强了农户对土地的公有制观念,又增加了对土地的投入,较好地保护了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
(2)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重点是增强“统”的功能。他们本着集体经济“要承担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产积累三大职能,努力做到集体财产有人管理,各种利益关系有人协调,生产服务、资源开发和农业基本建设有人组织”的原则。❶建立健全了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全县146个村设立了农工商合作社,16个乡 (镇)设立了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总公司下设农业、工业、流通三个服务公司及技术开发科、经营管理科、财务科等机构。县上成立了合作经济指导委员会,协调上下关系;
❷抓承包制的完善,加强合同管理。县、乡、村三级成立了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合同管理人员,使各类农业承包合同的兑现率每年都在95%以上;
❸建立了农村合作基金会。本着“权属不变、管而不死、融通用活”的原则,对村队集体资金实行以乡统管,到1993年全县乡镇统管集体资金、开展合作基金会入股,共吸收闲散资金11 2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❹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大力发展了乡镇企业。他们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振兴农村经济的主体。把立足点放在多门路开发新的生产领域、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建立新的经济生长点上,一手抓老企业的挖潜改革,使之上等级、增效益,一手抓新上项目,要求村村办企业,乡乡有骨干企业,加快了乡镇企业的发展。1994年全县乡镇企业收入达42 000万元,纯利润2 632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5倍和4.6倍。
(2)全面开展乡村级经济“三上台阶”活动。他们将全县146个村,按照地区特点、经济基础、生产潜力、服务能力划分为四种类型,对每种类型的村都明确了集体经济总收入、纯收入和开展三项服务的具体任务,要求经过3年努力,使村级经济各上一个台阶,四种类型的村集体经营收入分别达到100、50、10、5万元。分别实现利润10、5、1、0.5万元,为农户提供4—10项服务。“三上台阶”活动,促使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3年村级经营收入5 386万元,实现利润467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2.5倍和1.8倍。
(3)因地制宜地发展规模经营。近几年来全县发展了10个商品生产基地,以乡村集体建设5个千头猪场、15个百头猪场,4个万只鸡场、15个千只鸡场,3个千只羊场、13个百只羊场。这些规模经营已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他们以提高服务层次为目标,本着“提高县级、强化乡级、完善村级、搞活专业生产协会”的原则,逐步建立了上下配套、功能较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服务机构网络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内容系列化、服务标准规范化、服务工作制度化。全县11个农口部门创办服务性经济实体69个;16个乡镇通过综合办站,创办了116个经济实体;多数村已建立了“三组一店”服务实体(农业综合服务组、农机服务组、农经管理服务组和农资购销服务店); 农户中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建立了40个专业性生产协会。全县还建立了12个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系列服务。推行了上对下保服务,下对上保任务的“双保”责任制,使服务工作制度化。
4. 围绕发育市场机制,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在农村商品流通上,他们在“三、八、十”上作文章。“三”是疏通3条渠道:❶国营商业、供销社的主渠道。把供销社体制改革作为重点,恢复“三性”,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建立农副产品流通目标考核制。供销社销售农副产品额已占到总销量的30%,购进农用原材料占总购进额的25%;
❷疏通乡镇流通渠道。建立乡镇流通服务公司,明确职责,开展农商、农工联营,解决了一批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
❸疏通民间流通渠道,发展农民流通队伍。全县各类农民运销专业户1 217户,运销农副产品占总额的30%。“八”是组建了蔬菜、辣椒、瓜籽、西瓜、果品、猪、肉鸡、渔8个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线。“十”是围绕商品基地,组建了10个农贸市场,年成交额4 000多万元。
5. 改革乡村干部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❶改革村干部报酬制度。实行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浮动工资和奖励工资相结合的组合工资制,克服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❷实行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通过制定村级经济“三上台阶”的规划,对各村制定了经济发展目标,明确了村干部在任期内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并以风险抵押金的形式确定下来,解决了村干部“干什么、怎么干、干好干坏怎么办”的方向、方法和责任问题;
❸引入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破除做“太平官”、捧“铁饭碗”的状况,按照 “注重实绩、鼓励竞争、公开民主、平等择优”的原则,对村党支部书记实行“面向党内、公开竞争、组织考核、党内选举、目标管理”;对村委员主任和合作社社长实行“面向群众、公开招标、演讲答辩、民主选举”。同时对全体干部实行了风险抵押金制度。对乡镇、站、组长也实行公开竞争,招标承包,一般干部优化组合,并交纳风险抵押金。通过改革,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形成了比着干、争着上、办实事的好风气;
❹强化约束机制,推行双向承包责任制。双保责任制将干部和群众的责、权、利关系用责任书明确下来,具有契约作用,谁违约、谁受罚,达到“自上而下保服务,自下而上保任务”的目的。同时,各村建立了民主评议监督小组,定期对干部的工作进行评议,使乡、村干部直接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了服务水平,密切了干群关系。
中卫县农村改革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自治区党委先后几次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中卫经验,对全自治区农村改革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