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使用
福建地处亚热带,无霜期长,农作物受病虫危害面积每年在233万—267万公顷, 防治面积约333万公顷。常见的病虫害有稻瘟病、白叶病、纹枯病、水稻螟虫、稻飞虱、小麦锈病、甘薯黑斑病以及红蜘蛛、蚜虫、松毛虫、椿象等,农药供应、使用以防治这些病虫害为主。农资供应体制改革以前,农药的供应由供销部门独家承担;改革后形成供销、农技等多部门共同经营格局。
70年代以前,农药使用量较少,年递增幅度小。之后,全省农药使用量急剧增加,1969年销售量为1.75万吨,1970年增加至3.99万吨,1980年达7.30万吨,均成倍增加。80年代以后,随着高效、低毒农药的大量出现,农药纯度提高,全省农药使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989年,全省农药销售量下降为3.84万吨,其中敌百虫159吨 (成药, 下同), 一六○五单一粉11306吨,敌敌畏1066吨,托布津112吨,乐果2052吨,速灭威195吨,甲胺磷3423吨,三环唑306吨,杀虫粉1100吨,叶蝉散10184吨,杀虫双2003吨,井冈霉素846吨。
进入90年代,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兴起,水果、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农药使用量又呈上升趋势。1990年,全省农药使用量为3.04万吨;1995年上升为4.80万吨。全省供销系统主要年份农药购进、销售、库存情况, 见表2-8-4。
表2-8-4 全省供销系统主要年份农药购进、销售、库存
单位:吨
年 份 | 当年购进总量 | 当年销售 | 年末库存 |
1952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 24 1 828 6 120 12 202 51 423 60 573 57 960 33 508 39 331 26 469 | 20 1 283 9 507 14 387 39 898 50 202 72 962 40 552 38 400 25 766 | 5 1 269 10 758 10 971 37 792 42 439 49 992 39 624 30 620 11 418 |
(一)供应使用
福建农用薄膜使用始于60年代末期。农膜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作用在于改变农作物生产的日照、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防止寒流、霜冻、干旱等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往往随当年气候状况有所波动。1975—1989年,全省农膜年使用量一般在5 000吨上下,且主要由供销系统供应。进入90年代,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农膜使用量开始大幅度增加,供应渠道也日趋多元化。1990年全省使用量为0.72万吨,其中供销系统销售0.36万吨,占1/2;1995年增加至1.84万吨,比80年代年平均高出2倍多,其中供销系统供应量已占不到20%。全省供销系统农膜购进、销售与库存情况,见表2-8-6。
表2-8-6 全省供销系统主要年份农用薄膜购进、销售、库存情况
单位:吨
年 份 | 当年购进 货源总量 | 其 中 | 当年销售 数 量 | 年末库存 |
省内购进 | 省外调进 |
1970 | 1 393 | 1 393 | | 1 305 | 1 491 |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 3 644 3 309 2 170 2 691 3 954 | 2 875 3 305 2 015 2 679 3 950 | 769 4 164 12 4 | 4 277 6 422 3 917 3 625 3 207 | 2 213 5 000 1 630 4 987 864 |
注:资料来源于省供销合作社商品流转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