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肥生产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前,山东省没有化肥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化肥工业逐步发展起来。1956年,济南裕兴化工厂建成磷肥装置,山东省内开始磷肥生产;1960年,济南化肥厂小合成氨车间建成投产,山东省开始生产氮肥。经过35年的发展壮大,山东省建成了大、中、小企业并举,氮、磷、混配、复合肥品种齐全,科研、设计、教育相配套的化肥工业体系。截止1990年底,全省拥有化肥企业150家,固定资产原值26.56亿元、净值17.98亿元,职工9. 85万人,生产能力194万吨(折纯,下同),产量142.9万吨(折纯,下同),总产值31.62亿元,利税1.89亿元,成为山东支农工业和化工的支柱产业。
1. 氮肥。
(1) 发展历程。山东氮肥生产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❶起步阶段。小合成氨装置试验成功。1958年,化工部和山东省政府安排在济南建设一座年产合成氨5万吨的中型氮肥企业——济南化肥厂。同年,化工部分配给山东省年产800吨型和2000吨型合成氨装置各1套,分别建立济南化肥厂小合成氨车间和明水化肥厂;此后,又在历城化肥厂兴建了800吨型合成氨装置。上述3套小合成氨装置均属试验性质,于1960—1963年期间试验成功,投产运行基本达到了设计能力,为山东氮肥工业奠定了基础。
❷发展壮大阶段。123个小氮肥厂点建成。1965年,山东省政府成立了小氮肥建设领导小组,每年拨出专用资金和物资,组织制造年产3000吨型的成套设备,采取就地建厂、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和分期安排、建一个成一个、尽快发挥效益等政策措施,为小氮肥的迅速发展理顺了关系,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1968—1978的10年间,平均每年有10个以上的小氮肥厂建成投产,合成氨能力年均递增3万余吨。1978年和1965年相比,小氮肥厂点由6个增加到123个,化肥能力由1.66万吨增加到73.75万吨,产量由1.16万吨增加到60万吨。
4座大中型氮肥企业建成投产。在小氮肥长足发展的同时,国家和省里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大中型氮肥厂。始建于1958年的济南化肥厂,因大跃进的干扰和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影响,于1961年缓建,1966年复建,1968年建成投产。此后,鲁南化肥厂和胜利合成氨厂(现为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第一化肥厂)两座年产6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均为实物量)的中型氮肥企业,分别于1972年9月和12月正式投产。从日本引进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均为实物量)的大型氮肥厂——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亦于1976年10月建成投产。到1978年,上述4座大中型氮肥企业的生产能力达到34. 65万吨、产量37.42万吨。加上小氮肥企业,全省氮肥能力达到100.21万吨、产量97.43万吨,分别是1965年的60.37倍和84倍。
在建设小氮肥企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讲生产条件,盲目布点,造成原料、运输、电力不配套的问题。特别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致使企业管理混乱,消耗上升,亏损严重,靠吃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1976年和1965年相比,全省小氮肥企业平均每吨合成氨消耗两煤(原料煤和燃料煤,下同),由1906公斤上升到3224公斤,耗电由1749千瓦时上升到1852千瓦时;1968年开始出现亏损,到1978年共亏损6.04亿元。
❸调整、整顿阶段。整顿小化肥厂。针对氮肥工业,特别是小氮肥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从1979年开始,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重对小氮肥企业进行了调整、整顿,关、停、并、转了部分小氮肥厂点,推广了浙江桐乡化肥厂“四管一算”经验(工艺、设备、原料、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调整了领导班子,加强了对职工的培训。经过综合治理,1984年和1978年相比,企业减少了36个,合成氨能力反而增加2.6万吨,吨氨两煤耗和电耗分别下降了35.9%和23.5%; 1981年小氮肥行业第一次实现财政贴前盈利,到1984年由全国同行业1977年的第一亏损大户变为第一盈利大户。
实施“建大、扩中、改小”的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由于受化肥进口一度失控的冲击,省内绝大多数化肥企业、特别是小氮肥企业,因单厂规模小、技术装备差、品种档次低、缺乏竞争能力而陷入困境。因此,“七五”期间,山东省氮肥工业在调整、整顿的基础上,实施了“建大、扩中、改小”的发展战略,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进入了以发展规模经济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的时期。在中型氮肥企业中,鲁南化肥厂从1987年开始建设从美国德士古开发公司引进的加压粉煤气化技改项目,1990年底完成全部工程投资的96.8%,同时利用气化工程投产后的闲置设备进行能力翻番改造;济南化肥厂从1986年立项建设15万吨硝酸磷肥生产装置,1990年底基本建成;1990年,济南化肥厂还建设了一套年产2万吨浓硝酸生产装置,朝着以肥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在小氮肥企业中,“七五”期间,普遍用φ 500和φ600系列合成塔、M和H型压缩机、φ2.4米和2.8米的变换炉以及φ2.26米以上的造气炉取代了原有的老、小、杂、旧的炉、塔、机;推广合成氨弛放气、铜洗再生气、造气吹风气回收、高位吸氧、碳酸丙烯脂脱碳、新型催化剂、微机控制调优、两水闭路循环和蒸汽自给等投资少、见效快的节能技术措施。经过装备更新和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小氮肥生产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1990年和1978年相比,合成氨生产能力由97.2万吨上升到164万吨,增长68.7%;产量由88.7万吨上升到131.68万吨,增长48.4%;合成氨单厂规模由0.74万吨上升到1. 91万吨,增长158%;吨氨两煤耗由2694公斤降到1397公斤,下降48.2%;耗电由1753千瓦时降到1193千瓦时,下降31.9%;效益由“五五”净亏4. 74亿元转为“六五”、“七五”分别盈利1.73亿元和3.23亿元。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山东省氮肥工业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基础的工业之一。1990年,全省有氮肥企业90个,固定资产原值22.39亿元,职工7. 61万人,化肥生产能力158万吨,产量126万吨,总产值26.2亿元,利税1. 61亿元。合成氨的能力、产量、消耗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2) 工业分布。山东省氮肥工业,主要集中在淄博、济南、潍坊、泰安、临沂、济宁和枣庄等市(地)。淄博市拥有年产8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和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均为实物量)的齐鲁石化公司第一、第二两个大中型氮肥厂。其中齐鲁第二化肥厂系全国最大的氮肥厂之一,是山东省唯一的大型氮肥厂。1990年该厂生产合成氨26.5万吨、尿素18.6万吨,分别占省内合成氨总产量的14.7%和氮肥总产量的14.8%,成为省内主要化肥生产基地。济南、鲁南两个中型氮肥厂分别设在济南和枣庄两市,1990年分别生产化肥4.63万吨和4.76万吨,也是全国和山东省的主要氮肥生产厂家。
省内小氮肥工业,由于地产地销特点,厂点分布比较均匀。历史上曾达1县(市)1个厂点,最多时厂点达到136个,少数县(市)有2—3个厂点。这种以行政区划布点的做法,曾经对各地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但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和小氮肥企业能力的扩大,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经过1979年以来的调整、整顿,先后关、停、并、转了50个厂点,到1987年,小氮肥厂点稳定在86个,全省85%以上的县(市)有小氮肥厂。“七五”期间,小氮肥行业开展了以节能降耗和经济规模达标为内容的技术改造,企业的能力和装备水平普遍提高。潍坊、泰安、济宁、德州、临沂、青岛、烟台等市地成为省内重要的小氮肥产区。全省氮肥工业分布见表2-3-1。
表2-3-1 1990年山东省氮肥工业分布
单位: 万吨市(地区)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能力 | 济南市 青岛市 | | 1 | 6 5 | 15.25 7.03 |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惠民地区 德州地区 聊城地区 临沂地区 菏泽地区 | 1 | 1 1 | 4 3 3 7 10 8 7 3 1 4 5 6 10 4 | 31.62 9.61 1.85 9.70 16.77 12.58 12.92 4.07 1.11 4.18 8.19 6.66 13.32 3.33 | 全省合计 | 1 | 3 | 86 | 158.2 |
|
(3)品种结构。山东氮肥的主要品种如下:
❶氨水。氨水是60—70年代前期生产的主要氮肥品种。当时,省内投产的小氮肥厂80%以上生产氨水。为了克服氨水易挥发的缺点,从1976年开始在小氮肥厂中进行工艺改造,将高压水洗流程生产普通氨水改为低压水洗流程生产碳化铵水。到1979年,改产碳化氨水的企业63家,占当年氨水总产量的40%。70年代中、后期,随着氮肥品种改造、氨水逐步变为氮肥企业的副产品,产量逐年下降。1990年仅生产氨水3.12万吨,占全省氮肥总产量的比重降为2.48%。
❷碳酸氢铵。由于碳酸氢氨便于贮存、运输、施用,且适用于各种农作物,故逐步发展成为取代氨水的主要氮肥品种。明水化肥厂率先于1961年生产碳酸氢铵。随后,潍坊、滕县、张店、烟台、莱芜、德州、楼德、济宁等化肥厂的碳铵装置相继建成投产。1975年,全省生产碳铵厂达18家,到1979年增至48家,产量达到24.31万吨,占氮肥总量的24.8%。从1980年开始,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氮肥品种改造补贴,加快了改产碳铵速度。到1984年改产任务基本完成,使小氮肥厂由生产氨水为主转为以生产碳铵为主,直至1990年,碳铵仍为氮肥的主导产品,产量占氮肥总产量的72.8%。全省38个厂的碳铵评为化工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
❸硝酸铵。硝酸铵含氮量为32%—35%,既可用作肥料,又可用于制造炸药。1969年以来,省内曾有东风化肥厂、济南军区工程兵“五七”化肥厂(行政名为楼德化肥厂)、胜利油田建设指挥部化肥厂、潍坊硝铵厂、鲁光化工厂等5家企业建有硝酸铵生产装置。由于硝催化剂紧缺,生产发展受限,到1988年,只剩潍坊硝铵厂和东风化肥厂两家生产。1990年用作肥料的硝铵产量只有3188吨,占氮肥总产量的0.25%。
❹氯化铵。氯化铵含氮量在25%以上。省内生产氯化铵多为联碱法生产纯碱的联产品。到1990年生产氯化铵的企业有6家,产量为7700吨,占氮肥总产量的6.1%。
❺尿素。尿素为高浓度氮肥品种,含氮量在46%以上。70年代投产的鲁南化肥厂、齐鲁石化公司第一和第二化肥厂3个大中型氮肥厂,全部生产尿素。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小氮肥厂改产尿素被提上议程。1984年,邹县、平度两化肥厂率先进行碳铵改产尿素的品种改造,年产4万吨尿素(实物量)的生产装置分别于1986年2月和5月建成投产。1987年以来,省内又先后利用国家小化肥改造专项基金,安排了8套年产4万吨尿素和1套年产11万吨尿素的改造项目。到1990年底,改造仍在继续,预计到1991年,多数企业将完成改造任务。1990年全省农用尿素产量为29.68万吨,占全省氮肥总产量的23.6%。山东省氮肥工业产品结构见表2-3-2。
表2-3-2 1990年山东省氮肥品种构成
单位: 吨、% | 氨水 | 碳铵 | 硝铵 | 氯化铵 | 尿素 | 其它 | 合计 | 产量 比重 | 31 181 2.48% | 916 385 72.83% | 3 188 0.25% | 7 700 0.61% | 296 758 23.58% | 3 170 0.25% | 1 258 382 100% |
|
2. 磷肥。
(1) 发展历程。山东省磷肥生产的发展可分为形成与调整两个阶段:
❶磷肥工业的形成与初期发展。山东省磷肥工业形成于50年代的中、后期。1955年,济南裕兴化工厂根据化工部的安排,试制普通过磷酸钙,1956年取得成功,当年建成生产装置,但未形成工业化生产,1959年改产钙镁磷肥获得成功,成为山东省最早的磷肥企业。“大跃进”期间,磷肥工业特别是社队办磷肥厂曾一度兴起,但多因设备和技术不过关,加上资金困难,生产难以为继,绝大多数于60年代初关闭。经过三年调整,磷肥工业开始发展。济南裕兴化工厂和青岛磷肥厂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 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泰安等地区也新建了一批磷肥生产装置。到1970年底,全省磷肥厂点增加到10多家,磷肥生产能力由1963年的1万吨增加到4.2万吨,产量由9 700吨增加到2.09万吨,山东磷肥工业已初具规模。
❷磷肥工业的发展与调整改造。70年代是山东省磷肥工业的大发展时期。从1971—1975年的5年间,每年都有10余个磷肥企业建成投产。1975年底,全省县属以上磷肥企业达到56个,生产能力由1971年的6.07万吨增加到14.42万吨,产量由2.41万吨增加到10.59万吨,确立了山东磷肥工业的基本格局。1976年,在全国掀起的群众性“找矿、办矿、大搞磷肥”的热潮中,山东省社队办起小土磷肥厂近500处,1977年增至600处。与此同时,县办磷肥企业继续发展,到1978年底增至79家,年生产能力增至16.41万吨,产量达到12.45万吨。这段时间的磷肥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多为土法上马,磷肥质量低劣,发展不配套,产品质次价高,滞销积压,企业亏损严重。仅据58个预算内企业统计,亏损的有45家,亏损额1 011万元。
针对上述情况,从1979年开始,山东省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关闭了绝大多数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土磷肥厂点,县办磷肥厂也由79个减少到74个。同时,山东省政府根据财政、化工两部《关于小磷肥试行定额补贴办法的联合通知》和化工部关于磷肥工业“整顿提高、择优改造、挖潜配套”的要求,对磷肥生产实行了“以销定补”、补贴后的盈余用于技改和技改定额补助,以及磷肥以质论价、配套硫酸免税等扶持政策,使磷肥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从1981年开始全行业实现财政补贴前盈利,1983年磷肥能力达到20.29万吨,产量达到18.8万吨,全行业盈利134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4、1985两年,由于进口化肥急剧增多(1984年全国进口量比1983年增加27.7%,占国内化肥生产量的26.8%),冲击了磷肥市场,磷肥生产陷入产品积压、亏损增多、企业停产的低谷。磷肥产量由1983年的18.8万吨降到1985年的4.35万吨,减少了14.4万吨; 效益由1983年盈利1344万元变为亏损1623万元,净减少效益2967万元。为了防止磷肥生产进一步滑坡,保护磷肥生产力,支援农业生产,自1985年起,山东省政府除继续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控制磷肥盲目发展以外,还采取了调整产品方向,发展复混肥和高浓度的磷酸一铵;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其它化工产品; 加强宏观调控,适当限制化肥进口等措施,使磷肥生产逐年回升。整个“七五”期间,磷肥工业稳步发展,保持了全行业盈利,是磷肥工业发展过程中最好的5年。其中1988年磷肥的产量、效益都超过了历史上最好的年份1983年。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1990年,山东省磷肥工业拥有企业60家,职工2.24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20亿元; 实现产值5.42亿元,利税2762万元,分别占全部化肥工业产值的17.1%和利税的15.3%; 能力达到35.74万吨,产量17.09万吨,成为省内化肥工业的重要行业。
(2) 工业分布。山东省磷肥工业有获得磷肥生产许可证的厂点60个。按规模分,均属小型磷肥企业;按品种分,普钙厂点47个、能力21.88万吨,钙镁磷肥厂点14个、能力8.4万吨,磷铵厂点5个、能力4.2万吨。裕兴化工厂、莱芜硫酸厂、青岛磷肥厂3个骨干企业分布在济南市、莱芜市和青岛市。其它磷肥企业分布在省内14个市地,全省半数以上的县(市)拥有磷肥生产厂点,只有东营和日照两市没有。磷肥企业如此分布面广,充分发挥了小磷肥地产地销、便于支农的优势,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全省磷肥厂点的分布见表2-3-3。
表2-3-3 1990年山东省磷肥工业分布
单位: 万吨市(地区) | 生产厂点 | 生产能力 | 磷肥 | 硫酸 | 磷肥 | 硫酸 |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泰安市 威海市 菏泽地区 惠民地区 德州地区 济宁地区 聊城地区 临沂地区 | 4 4 4 3 10 9 5 2 4 4 2 6 2 2 | 1 2 3 1 6 6 4 2 1 3 2 3 2 3 | 3.25 4.64 1.62 1.22 6.34 3.84 2.92 1.14 0.63 3.12 1.20 2.94 0.90 0.72 | 7.5 9.6 13.75 2.5 13.5 11.0 10.9 4.7 1.0 7.5 5.5 6.8 3.0 9.75 | 合 计 | 61 | 39 | 34.48 | 107.0 |
|
注:其中硫酸厂点与磷肥配套的34个,能力88万吨。
(3)品种结构。山东省磷肥工业的主要品种有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两种。省内第一家生产普钙的是济南裕兴化工厂,于1956年试产成功。普钙按质量等级含五氧化二磷分别在12%—20%之间,由于其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成为磷肥中发展最快的主导产品。到1990年底,省内普钙产量达到13.02万吨,占磷肥总产量的76.2%。普钙具有容易流失和养分易被土壤固定不易吸收的缺点,所以从50年代后期山东磷肥工业又投产了钙镁磷肥。钙镁磷肥不溶于水,易贮存于土壤之中,便于种植水稻等酸性土壤使用,其含五氧化二磷在13%—15%之间。到1990年底,省内钙镁磷肥的产量达到2.87万吨,占磷肥总产量的16.8%,成为山东磷肥工业的又一主要品种。山东省磷肥工业产品结构见表2-3-4。
表2-3-4 1990年山东省磷肥品种构成
单位: 万吨 | 普钙 | 钙镁磷肥 | 其它磷肥 | 合计 | 产量 比重 | 13.02 76.2% | 2.87 16.8% | 1.20 7% | 17.09 100% |
|
3. 复混肥与复合肥。
(1)复混肥的起步与发展。为了适应农业科学施肥的需要,山东省从80年代初开发复混肥料。兖州化肥厂于1982年首先建成生产复混肥的装置并投产。到1985年,省内投产和在建的复混肥厂达19家。但由于多数厂未列入生产计划,生产时断时续,产量不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自1986年起,国家和省政府对复混肥生产实行计划管理,省石油化工厅确定27个企业(多为磷肥企业)作为复混肥定点厂,建立了“山东省化肥工业公司复混肥料质量检测中心”,对复混肥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学习楼德化肥厂开展农化服务、测土配肥的经验,开展了适合多种土壤和农作物要求的复混肥品种,配方近百种。经过几年的努力,完善和理顺了复混肥生产管理体制,提高了质量,增加了品种,有效地促进了复混肥的发展。整个“七五”期间,复混肥以其肥效高、专用性强等特点,受到农民的欢迎,保持产销两旺的局面。截止1990年,全省有复混肥企业27个,生产能力37万吨(实物量),产量23.55万吨(实物量),盈利470万元。复混肥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肥种。
(2)高浓度复合肥的开发。山东省复合肥料的开发始于70年代中期,直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间主要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1985年以后进入工业化生产时期。1986年,鲁北化工总厂建成投产了年产1万吨磷酸一铵(实物量,下同)生产装置,1987年,又在肥城磷铵厂、莱州化工总厂建成投产了同类型装置各1套。1988、1989两年,分别利用国家化肥改造专项基金安排了年产3万吨磷酸一铵的装置10套。其中已有2套于1990年建成投产。在加紧进行小化肥改产磷酸一铵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浓度复合肥的比重,优化化肥产品结构,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于1986年在济南化肥厂兴建年产15万吨硝酸磷肥的生产装置,1990年基本建成;还着手在济宁兴建年产2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60万吨磷酸二铵的大型复合肥料厂(均为实物量)。随着上述小厂改产、中型厂扩建和建设大型厂的三位一体方案的实施,作为今后发展方向的高浓度复合肥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历年化肥能力、产量见表2-3-5。
表2-3-5 山东化肥历年生产能力、产量表
单位: 万吨年份 | 化肥 生产 能力 | 其中地方企业 | 化肥 产量 | 其中地方企业 | 氮肥 | 磷肥 | 小计 | 氮肥 | 磷肥 | 小计 | 1954 1955 | | | | | 0.0106 0.0035 | | 0.0106 0.0035 | 0.0106 0.0035 | 1956 1957 1958 | 0.54 0.54 0.54 | | | 0.54 0.54 0.54 | 0.25 0.57 0.96 | | 0.25 0.57 0.96 | 0.25 0.57 0.96 | 1959 1960 1961 | 0.54 0.54 1.86 | | | 0.54 0.54 1.86 | 1.13 2.193 1.01 | 0.01 0.003 0.028 | 1.12 2.19 0.98 | 1.13 2.193 1.01 | 1962 1963 1964 1965 | 1.21 1.31 1.68 3.55 | 0.21 0.31 0.68 1.66 | 1.00 1.00 1.00 1.89 | 1.21 1.31 1.68 3.55 | 0.89 1.24 1.37 2.67 | 0.10 0.027 0.44 1.16 | 0.79 0.97 0.93 1.51 | 0.89 1.24 1.37 2.67 |
|
(续)年 份 | 化肥 生产 能力 | 其中地方企业 | 化肥 产量 | 其中地方企业 | 氮肥 | 磷肥 | 小计 | 氮肥 | 磷肥 | 小计 |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6.74 9.90 14.24 16.36 21.27 35.62 38.50 50.18 58.00 66.79 100.34 114.21 121.13 126.19 116.61 115.38 113.29 119.08 125.51 133.00 135.00 146.29 166.71 178.77 193.93 | 3.94 6.79 10.66 12.76 17.08 23.84 30.11 33.13 38.19 48.17 68.74 56.72 86.68 81.93 79.37 74.12 69.50 70.83 76.02 85.69 85.97 93.56 109.57 120.11 131.49 | 2.80 3.13 3.58 3.60 4.19 6.07 8.39 12.41 15.17 14.42 16.86 18.29 16.41 14.36 9.28 13.30 15.83 20.29 19.53 20.61 22.33 26.03 30.44 31.96 34.48 | 6.74 9.90 14.24 16.36 21.27 35.62 38.50 45.54 53.36 54.20 85.60 75.02 103.09 96.29 88.65 87.42 85.33 91.12 95.53 106.30 108.30 119.59 140.01 152.07 167.23 | 5.48 6.72 9.74 8.05 14.42 19.95 27.86 36.09 25.81 49.9 65.57 83.86 109.88 107.92 114.63 105.44 101.49 111.99 113.96 96.98 99.93 123.01 137.39 143.25 142.93 | 3.43 4.5 7.18 6.57 12.34 17.55 23.89 28.01 16.85 35.09 43.17 53.54 67.93 72.07 72.74 62.67 59.15 68.19 74.17 65.95 66.27 83.64 93.79 99.31 102.45 | 2.05 2.22 2.56 1.48 2.09 2.41 3.97 6.34 5.65 10.59 15.56 17.36 12.45 10.08 15.51 18.02 17.64 18.80 13.26 4.35 8.00 15.35 20.42 18.56 17.09 | 5.48 6.72 9.74 8.05 14.42 19.95 27.86 34.35 22.50 45.68 58.73 70.90 80.38 82.15 88.25 80.67 76.80 86.99 87.44 70.31 74.27 98.99 114.21 117.88 119.55 |
|
注: 以上所述化肥的能力和产量,除括号内注明实物量者外,均为折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