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建设历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建设历程

1950—1951年,皖南、皖北行署农林处在阜阳、宿县、滁县、芜湖4个专区农场,歙县、繁昌2个县农场及六安专区小华山园艺场,首建5个专区和2个县级国营家畜配种站,选购马、驴、水牛、黄牛等作种公畜,对农村耕畜开展配种。一年以后,全省已建起专区、县两级农场家畜配种站45所。1952年,安徽省农林厅调整、撤并各示范性畜牧场,全省实有专、县农场家畜配种站19所,拥有种公畜(马、驴、牛) 80头。1954年,重点扩建阜阳、宿县专区农场和宿县、濉溪、颍上县农场家畜配种站,新建太和、临泉、怀远3个县农场家畜配种站,全省专区、县农场的家畜配种站增至27所,共拥有种公畜320多头。1955年,安徽从察北牧场引进苏联高血马充实淮北地区22个配种站;1956—1957年,又从国内外引进马、乳牛、猪、绵羊等优良家畜共16个品种,家畜配种范围由原来的马、驴、牛拓展至猪、绵羊。1958年,为增殖耕畜和解决猪源,各地将民间私营配种户的种公畜折价、平调入社,建立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配种站、点。1958年底,全省56个县的社、队配种站、点发展到7 463个,其中公社配种站893处,大队配种点6 570处,共拥有种公畜6.3万头,家畜配种网络基本形成。1965年底,全省国营家畜配种站已发展到40多个,猪、驴、马、牛、羊的配种网点遍布农村社、队。“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牲畜繁殖奖励政策未能落实等诸多的原因,全省畜禽繁育工作没有进展。
安徽农村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畜分交农民自养、自用,繁殖归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耕畜商品化,鼓励了农民繁殖和改良耕牛的积极性,种公畜需求增加,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很快。各社、队或乡、村、组的配种站、点,在国营家畜配种站的指导下,也发挥了繁殖、改良家畜的重要作用。1983年,安徽省推广养猪“三化”(母猪本地良种化、种猪外地良种化、肥猪杂交一代化),地市办育种场,县办繁育场,区、乡办人工受精站,建立“三化繁育体系”。年底全省已建立阜阳、宿县、六安地区及安庆市4个液氮供应站,建立1个省级家畜品种改良站,28个县级家畜品种改良站,191个区级分站,326个输精点。1987年,全省种畜场65个,其中地属场18个,县属场47个。90年代,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向繁育、推广、服务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种畜场数量虽没有增加,但全省各种畜场的条件、设备、厂房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和提高,调动了种畜场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推动了全省畜禽良种的繁育推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