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 水利工程体系逐步完善配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 水利工程体系逐步完善配套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老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气势磅礴的水利建设。40多年来,全省水利建设总投资累计达188亿元,初步形成了防洪、挡潮、灌溉、排涝、降渍五个工程体系。50年代初淮北老区首先进行了导沂整沭工程,为沂、沭、泗诸河开辟了新沂河和新沭河两条入海河道,使山东南部沂沭洪水归糟下泄,从而结束了几百年沂沭泗下游洪水漫流为灾的历史。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苏北老区人民全面整治淮河,开挖了第一条淮河直接入海河道苏北灌溉总渠及其渠首高良涧进水控制工程。1953年,在洪泽湖入江口建成蓄泄、排洪8 000秒立米的大型控制工程三河闸,控制了淮河洪水的入江流量,此后数次加固洪泽湖大堤和里下河堤防,使里下河地区的洪水灾害得到了控制。后又按行洪12 000秒立米的设计标准兴修了150多公里长的淮河入江水道,沿线兴建了东风闸、万福闸、芒稻闸和金湾、太平节制闸、金沟改道段大堤、三河拦河坝、大汕子隔堤等工程,使淮河入江口得到全面控制,启闭自如。与此同时,全省新筑和整修江、河、湖、海主要堤防5 300公里,并在沿途兴建了若干挡潮涵闸和节制闸,这些工程有效解除了洪水危害。
为根治徐淮地区洪涝灾害和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状况,50—70年代,苏北老区实施了“淮水北调”和“江水北调”两大工程。“淮水北调”是在淮河和沂沭河之间进行跨流域调水。1957年,开始兴建其关键工程淮沭新河,从洪泽湖至连云港市,全长196公里,至70年代竣工。在淮河和沂沭河同时发洪水的情况下,可将部分淮河洪水借道新沂河下泄入海,而在正常年份的灌溉季节,则可以400~500秒立米的流量将长江水和洪泽湖水北调,从而有效地缓解了淮北地区工农业用水的困难。“江水北调”是以江都抽水站为总枢纽,分别以三条线路向北、向东送水的跨流域工程,送水面积达300万公顷。“江水北调”工程对改变苏北老区经济贫困落后面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徐淮老区推行旱改水的熟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竣工和完善,老区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逐年改善,建成了一大批“千斤田”、“双纲田”、“吨粮田”,徐淮老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85%。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