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缩小地区差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一)缩小地区差价贵州省山多、少数民族多,少数民族又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交通极为落后,仅有铁路148公里,公路1950公里,有70%的县不通公路,运输多靠人背马驮。经过40年来的积极建设,到1990年有铁路1 408公里,公路31 157公里,所有的县(区)以及89%的乡都通了公路。省内交通运输情况大大改善,商品流转费用减少,为缩小农副产品地区差价提供了条件。50年代初期的农副产品价格,在城城之间保持适当的差价,城乡之间保持合理的运杂费,以鼓励私商深购远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便于改造私商,国家逐步缩小地区差价,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制订,由以销地市场价格为准,改为以产地价格为主。1966年8月,贵州省供销社会同省物委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价格差距的原则,由经营部门在地区之间、品种之间实行费用统筹,以近补远,以盈补亏,有赔有赚,综合核算,采取多种形式,缩小以至取销一部分农副产品的地区差价,❶全省城乡同价的有生漆、花生、黑木耳、石蒜片、竹笋以及天麻、杜仲、半夏等50种中药材的收购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