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 集聚农村资金,扩大信贷规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 集聚农村资金,扩大信贷规模

农村信用社和银行在农村积极开展存款业务,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由于银行机构不普设而信用社已普遍建立,农户储蓄基本上划给信用社办理,银行 一般只办特种储蓄。到1956年底,信用社各项存款达6 486万元,其中储蓄达2 594万元,占39. 9%。人民公社化期间,农村储蓄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农村储蓄曾出现过浮夸风。1962年,人民银行总行颁发 《关于农村信用社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 “信用社的任务主要是在本社范围内吸收农村闲散资金”,通过宣传贯彻和广泛组织储蓄,1963年末,储蓄总额达8 034万元,占各项存款总额的34.8%。“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银行和信用社的社员储蓄处于徘徊状态。一是储蓄种类减少; 二是大幅度降低储蓄利率; 三是撤并储蓄机构,使储户存款极不方便。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为农村储蓄事业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979年,农村储蓄进入新的阶段,各级党政和银行把开展储蓄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1980年底,全省农村储蓄达19. 59亿元(其中,农业银行10.23亿元,信用社9.36亿元)。1982年,全省农村开办了 “存贷结合”优惠储蓄业务,扩大了收储面。1985年,增加了“小零储蓄”等储种,加上利率的调整,调动了储户的积极性,农村储蓄不断增加。到1995年底,农行、信用社城乡储蓄为806.4亿元(其中,农行372.1亿元,信用社434.3亿元)。
在组织储蓄的同时,积极组织集体存款。1975年末,全省银行和信用社集体存款余额达到25. 2亿元,其中银行占59. 1%,信用社占40.9%。197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实行现金管理的决定》,省革命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也颁发了相应的规定,对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及其所属社队企事业以及其他单位实行现金管理,这一措施的实行,既帮助企业管好了现金,同时又增加了银行、信用社的存款。到1979年底,农行、信用社的集体存款达41.1亿元(其中,信用社16. 5亿元,农行24.6亿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事业单位存款分为活期和定期两种,定期存款分半年、一年、二年和三年四个利率档次。到1995年,全省农行、信用社集体存款86. 19亿元(其中,农行13.28亿元,信用社72. 91亿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