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农业劳动生产率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劳动者所花费的劳动同生产的成果的对比,反映了农产品产量与农业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以每一农业劳动力年均创造农业总产值,净产值和劳均粮食产量分析广东各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详见表8-5-2。 表8-5-2 各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 单位: 元、公斤、%
注: 劳均创造农业总产值、净产值均为当年价,环比增长速度则按可比价计算。 劳均创造农业总产值,净产值和劳均粮食产量,1949年分别只有156. 71元、117.26元和741.2公斤,1950年至1978年,即调整时期和四个五年计划时期,除“二五”、“四五”时期下降外,劳均创造总产值、净产值和劳均产粮增长平稳,“六五”时期以后发展加快,“六五”时期比“五五”时期增长幅度又提高到36. 51%、44. 8%和9. 09%;“七五”时期劳均创造总产值、净产值和劳均粮食产量分别达到2 852. 43元、1 823. 50元和1 092. 3公斤,比“六五”时期分别增长51. 48%、43. 6%和5. 21%。1991年与1949年比较,劳均创造总产值增长了7. 7倍,创净产值增长了5. 7倍,产粮增长了58.5%。从各时期劳动生产率发展变化情况分析,广东农业劳动生产率可划分为两个高速增长期和两个停滞下降期。第一个高速增长期出现在1949年至1957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属于恢复性质;而第二个高速增长期出现在1978年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而且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业劳动力的无效劳动显著减少,劳动生产力成倍增长。两个停滞下降期,一个出现在“二五”时期,另一个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劳动力几乎全部聚集在农业,而且出勤不出力,微效甚至无效劳动多。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