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 洪、涝、旱、渍兼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 洪、涝、旱、渍兼治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洪、涝、旱统筹治理,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扩大灌溉面积,增强抗涝防渍能力,水利建设曲折发展。“大跃进”时期兴办了大量大中型水库和骨干河道工程。提出的“大干一冬春,挖土172亿立方米,基本实现河网化”的计划,由于不切实际,以致有些工程不配套,部分水系被打乱,带来了一些遗留问题。60年代初,及时总结和吸取了上述经验教训,集中进行续建配套,处理遗留问题,使已建工程逐步发挥效益。60年代中期,刚刚好转的水利形势又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一度陷入混乱状态。但由于已建工程的效益日益显示出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思想扎根于干部群众之中,加之连年发生旱涝,水利建设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趋势还是向前发展。其间,先后完成了江都水利枢纽、洪泽湖大堤加固、新沂河与新沐河续建、分淮入沂、入江水道等工程,同时还开挖了浏河、太浦河,进行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和机电排灌建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