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主要任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二)主要任务


(二)主要任务

1.种植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 000千公顷左右,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改善品质。努力扩种优质水稻、优质小麦、杂交玉米和大豆等,将各具特色的小杂粮通过规模经营变成“大杂粮”,让粮食真正成为全省的拳头产品。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达到3 333千公顷,较大幅度地增加棉花播种面积,力争达到533千公顷以上,油料面积稳定在1 267千公顷。大力提高优质油菜、棉花、水果、烟叶和名优茶的比重。加快发展饲料生产,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粮食一经济作物二元为主的种植结构向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粮、棉、油,保证有效供给,促进产需总量平衡和地市间区域平衡。
2.林业。开展第二次创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消灭宜林荒山成果。大力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重点建设好1 000千公顷经济林(含竹林)基地和1 000千公顷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基地。实行集约经营,不断提高林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加快木竹人造板工业、木桨造纸工业和以松香为主的林化工业建设,抓好林业综合开发和经济林产品的系列开发。到2000年,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全省有林地面积由现在的3 067千公顷,增加到3 400千公顷,森林蓄积量由1亿立方米增加到1.2亿立方米,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收入占山区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3.养殖业。积极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业,转化粮食产量和饲料资源优势,改变畜禽水产养殖业腿短的现象。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增产优质猪、瘦肉猪的同时,以黄牛系列开发为突破口,带动畜牧业的全局快速发展,实现肉蛋人均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十强行列。重点抓好牲畜良种化,积极开发、利用饲草资源,生产更多的动物食品。争取使畜牧主产区的农民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00元(1990年不变价),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26.5%,提高到2000年的35%以上。水产业要继续实施“渔业致富工程”,充分利用荒滩、易涝荒地、低洼地,加快连片精养渔塘建设;积极推进大中水面深度开发,在增殖保护资源的同时,加快发展“三网养鱼”,尤其注重推广小体积网箱养鱼。到2000年,争取建成精养鱼池133千公顷,发展网箱养鱼533.3公顷,围拦网养鱼300千公顷,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4千克。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10%以上。
4.乡镇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乡镇企业法》,继续组织实施“1235”工程,坚持大发展、大提高不动摇,在注重面上发展的同时,用更大的精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产权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上科技含量。发展的重点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机电、化工、食品、轻纺业、为大工业配套和出口创汇产品以及第三产业。到2000年,建成200家产值5 000万元以上的贸工农一体化龙头骨干企业,2 000家高精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科技先导型企业,使这批竞争力强、规模大、效益高、带动面广的现代化企业群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主体地位。
5.小城镇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分期实施的原则,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行政府扶持、多方集资、有偿使用,重点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市场、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通过集聚兴办乡镇企业、建设各类市场、开发工业小区和鼓励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等途径,建设一大批基础设施完备、乡镇企业比较集中、经济繁荣、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到2000年,全省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由现在的771个发展到1 000个左右,一般农村集镇保持在2 400个左右。2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在3~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在3万~5万人;6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在1~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在1万~2万人;2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在8 000人左右。届时,全省将有35%以上的农村人口和一半以上的青壮劳动力进入小城镇,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广大农村建设,进一步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彩。


(二)主要任务

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基地工作都有不同的任务要求, 其中 “八五”基地的主要任务是:
(1) 积极引进吸收和研究开发一批新技术,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构成。综合基地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方向,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2~3个重点产业生产技术改造为突破口, 每年引进吸收或研究开发3~4项新技术, 提出达到小康水平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及重点产业开发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专业基地以支柱产业系列化开发为方向,以提高该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为目标, 以创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 每年引进吸收或研究开发2~3项新技术或1~2个新产品, 提出支柱产业系列化开发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
(2)大规模推广普及综合配套新技术, 加速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综合基地重点抓好1个乡,辐射带动1个县, 每年示范推广3~5项实用新技术, 使主要技术覆盖率在所在乡达到80%以上, 在所在县达到60%以上。专业基地要抓好1个乡的产中技术开发, 组织好1个县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开发, 辐射带动整个产业区的发展, 每年示范推广2~4项实用新技术, 使主要技术覆盖率在所在县达到60%以上, 在整个产业区达到40%以上。
(3)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综合基地乡通过全面实施该类型区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 使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播种面积的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 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5~20个百分点, 并实现粮食单产提高30%~50%, 总产增长20%~30%, 农民人均纯收入翻1番或过千元。专业基地县通过全面实施支柱产业系列化开发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使主导产业单产水平提高30%~50%, 优质品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投入产出比降低10~20个百分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