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 品种演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二) 品种演变

30年代以前,进口和国产的化肥主要是硫酸铵(肥田粉)。50年代初,开始供应少量的过磷酸钙。1961年起,10个县各办起小化肥厂,主要生产碳铵和氨水。进口一部分硫铵、氯化铵和尿素。嘉定、奉贤、青浦办了三个小型磷肥厂。1977年以后,化肥中磷肥的供应量逐步有所增加,平均每年供应11万~12万吨。1979年,吴泾化工厂生产和供应给郊区一部分尿素。60~70年代,化肥使用量以氮肥为主,其中碳铵和氨水占商品量的92%。1978—1980年,氮、磷、钾的比例是1:0.17:0.007。所以,当时磷、钾肥养分主要依靠有机肥补充。
1980年以后,各县小化肥厂经过技术改造,逐步减少氨水生产,而以生产碳铵为主。从此,碳铵成为郊区化肥的当家品种,约占固体氨肥供应总量的80%左右。当时,还研制成固体粒状的三元复混肥,1990年使用量为0.5万吨。同时,一些叶面营养液,如西瓜素等,以及蔬菜专用复合肥、磷酸二铵复合肥,也适量推广。到1996年,复合肥使用量增加到1.366万吨(纯量),占化肥使用量的0.06%。施用氮、磷、钾的比例为1:0.11:0.0028。


(二) 品种演变

30~40年代, 使用少量的砷酸铅、砷酸钙、鱼藤粉、DDT、六六六、二二三、铜素杀虫剂、钡素杀虫剂等。
50年代, 郊区使用二二三乳剂、六六六粉等近10种农药, 主要是有机氯和有机汞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以进口原料为主。到1962年, 郊区生产和供应农药5 300多吨, 品种扩大到20多种。主要使用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 毒性较大, 残留量也大。1971年, 国务院决定停止有机汞类剧毒药的生产和供应, 以减少人畜中毒。70年代使用的农药, 以有机氮、氨基甲酸酯类和菊脂类农药为主, 减少有机氯农药的使用。1982年1月, 上海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停止六六六、DDT、磷胺、井冈霉素等有机氯、有机砷农药的生产和使用的决定, 以保护人畜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1983年, 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已占全市使用量的60%左右。80年代以来, 以除虫菊脂类等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及DT、杀虫素等生物农药, 逐渐取代高毒、高残留农药。


(二) 品种演变

60年代, 主要使用聚氯乙烯,由上海化工厂生产, 其特点是耐低温韧度好, 缺点是易沾灰尘, 透光力下降。
70年代, 主要使用上海石化厂生产的聚乙烯,有长寿、保温、无滴水的优点。
地膜品种, 主要有透明地膜、黑色膜、黑白膜、银灰膜等, 各有不同的用途。如黑白膜可以防杂草,银灰色膜可以防蚜虫等。地膜幅度按照畦的宽度来定, 一般有2米或2.2米的宽幅。厚度也有好几种。
遮阳网, 可以根据作物需要, 有不同的遮阳比例。有可以遮阳50%、60%、70%、80%等不同的规格。
防虫网, 网孔大小, 可以根据防虫要求, 选择不同的规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