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稻
1.马里水稻生产项目。马里原来水稻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每公顷产量只有1 500—2 000公斤。根据中马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63年福建派水稻专家林权、赵友馨、黄海澄等6位专家帮助马里尼办地区进行水稻栽培技术示范,发展水稻生产。在3年技术援助中,采取了旱播改水播、水旱轮作,筛选良种,引进福建高产品种,改撒播为插秧,增施肥料,中耕除草等技术措施,结束了一年一熟、粗耕粗种、广种薄收的历史。从福建引进的新品种,每公顷产量5 554—6 750公斤,比当地品种增产2.1—2.9倍。
2.圭亚那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项目。圭亚那水稻机械化水平高,但原来粗耕粗种,产量低,每公顷产量仅1 050公斤。应圭亚那国政府要求,1972—1976年,福建派吕居永等13位农业专家组,在37公顷的水稻田进行实地技术指导。通过选用良种,改进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5 250公斤,比当地的产量提高4倍;小面积试种的0.5公顷,每公顷产量达到8 385公斤,比当地的产量提高7倍。帮助圭亚那国成功地创造了水稻机械化大面积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经验,并编写了《圭国水稻栽培技术》,在加勒比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3.哥伦比亚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农场项目。1993年,福建省农业厅与哥伦比亚阿劳卡省签订在阿劳卡省建立农牧渔业综合开发示范农场合作项目。该省提供资金,福建省农业厅派15名农业专家传授农业技术和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才,试验示范种植水稻、高粱、玉米、大豆、蔬菜、香蕉、柑桔,饲养牛、淡水养殖等。仅两年,水稻每公顷从3吨提高到6吨,香蕉从10吨提高到25吨,牛出栏率从48%提高到85%。并为当地培训一批技术人才。
此外,1961—1972年,福建省派出水稻专家和农民技术员黄海澄、王茂玉、潘无毛等10批29人次,赴马里、乌干达、越南、缅甸、坦桑尼亚等国帮助发展水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