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 特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二) 特点

(1) 集体投入形成制度, 并不断完善。农业自实行合作化以后, 随即建立提留集体积累制度, 至人民公社时期,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规。在60年代中共中央制定的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案) 明确规定生产大队、生产队每年从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上海市规定提取的公积金一般占总收入的5%~8%, 用于农业投入。郊区各级党政组织坚持执行, 即使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中断。粉碎 “四人帮”后,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指引下, 进一步加强农业, 重视投入, 上海市人民政府又规定提取以工补农金、恢复劳动积累等政策。由于集体提留的法规比较完善,并能坚持执行, 因而集体提留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发展。如1958年以前只有生产队一级提留, 到1965年发展为生产队、生产大队两级提留, 提留总额8 098万元, 比1957年增加1.85倍; 到1974年发展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提留, 提留总额达12 395万元, 比1957年增加3.37倍。随着乡、村、队三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集体提留逐年增加, 这就为增强农业投入提供了可靠的来源。
(2) 着眼于建设郊区现代农业, 长期坚持不懈。上海农村集体经济对农业的投入, 按照政府的规划指导, 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 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及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机械化建设, 商品粮棉、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围垦滩涂造地建设, 以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常年不懈, 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例如, 上海郊区西部农田地下水位高, 低洼地很多, 在沿海一带盐碱地成片, 因此,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六个五年计划的30年里, 始终以治水改土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 开展低洼地、盐碱地和高亢地的治理。到 “六五”期末的1985年止,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的资金达9.74亿元。1986—1995年, 在继续开展治水改土的同时, 有计划地开展农田设施现代化建设, 同时结合进行商品粮基地建设, 集体投入的资金达12亿多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