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现有滩涂
上海地区滩涂资源可划分为边滩和江心滩两种类型。到20世纪90年代,滩涂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南岸、杭州湾北岸的陆地前缘和崇明、长兴、横沙等岛的边缘;江心滩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南支,分上扁担沙、下扁担沙和九段沙。据1985年《上海市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资料统计,潮间带滩涂面积约为9万公顷,其中零米高程以上滩涂有6.9万公顷,3.5米高程以上滩涂约有9 000公顷。在现有滩涂资源中,属淤涨型可供围垦造地的岸滩有崇明东滩、北滩,长兴、横沙边滩,南汇东滩和杭州湾北岸漕泾沿岸滩涂。
1.边滩。
(1) 长江口南岸。长江口南岸滩涂分布于吴淞口以西的宝山岸段和吴淞口以东的川沙、南汇岸段, 其中吴淞零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2.5万公顷, 吴淞3.5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1 380公顷。宝山岸段滩涂资源因河床束狭, 水流流速增大, 吴淞零米高程以上滩涂宽度为0.5~1.0公里。川沙、南汇岸段滩涂资源因河面开阔, 水流扩散, 吴淞零米高程以上滩涂宽度较大, 特别是南汇嘴滩涂宽度达5~6公里。
(2) 杭州湾北岸。杭州湾北岸上海段滩涂分布于上海陆域南缘, 从南汇咀角至浙江省界, 其中零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5 300公顷, 3.5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770公顷, 滩涂呈带状分布。
(3) 崇明岛。滩涂主要分布在该岛东部和北部,零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24 300公顷, 3.5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6 300公顷。东部滩涂处于长江口北支与北港之间, 由于长江口北港下泄径流挟带大量泥沙在口外沉积, 沉积的泥沙受涨潮流带至滩面, 促使崇明东滩向海推进每年达150~190米。北部滩涂主要集中在虹桥垦区以东, 这是由于长江口北支在虹桥垦区以东河面扩大, 流速减缓所致, 每年向外延伸达100米左右。
(4) 长兴岛。滩涂主要分布于岛西端石头沙外,由于南、北港分叉点在涨潮流汇流处, 使水流平缓,有利于泥沙沉积, 促使长兴岛西端滩涂与中央沙联并, 统称中央沙。零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约2 053公顷, 3.5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213公顷。
(5) 横沙岛。滩涂主要分布在该岛东端, 零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3 220公顷, 3.5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53公顷, 横沙岛东端滩涂处在长江口门一带, 咸淡水交换比较频繁, 有利泥沙絮凝沉积。
2.江心滩。
(1) 上扁担沙。上扁担沙位于长江口南支水道中, 把南支水道分离为南支主槽和新桥水道。其中露出水面的部分习称东风西沙, 生长芦苇, 滩涂近700公顷, 可放牧。东风西沙和崇明岛西部绿华乡岸段相距不足1公里, 低潮位时, 人们可以涉水过泓道。
(2) 下扁担沙。下扁担沙也位于长江口南支水道中的南支主槽与新桥水道之间, 上扁担沙的下游与下扁担沙之间有串沟相隔。其中已露出水面的部分习称东风沙, 生长芦苇, 滩涂面积有70公顷。除东风东沙外, 其余大部分滩面在涨潮流高水位时淹没在水下, 落潮流低水位时露出水面。
(3) 九段沙。九段沙位于长江口南港的南槽与北槽之间。沙体滩面最高高程在2米左右, 由于没有工程保护措施, 常年受大风大浪影响, 沙体滩面难以自然淤积堆高, 高水位时淹没在水下, 低水位时才露出水面。
3.滩涂开发前景。上海市沿江滨海潮间带现有吴淞零米以上滩涂约7万公顷, 且仍在淤涨扩大之中, 远景开发潜力较大; 已具备筑堤围垦的吴淞高程在3.5米以上高滩有8 900公顷, 如进行一定的人工促淤措施, 至2000年, 可在崇明东滩、长兴岛、横沙岛、南汇东滩、杭州湾北岸、铜沙、九段沙等处促淤5.3万公顷, 圈围4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