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生产饲草饲料,奠定养畜物质基础
饲草饲料是养畜的物质基础。50年代初,全省在强调扩大饲草种植面积的同时,强调割贮野草,蓄以御冬。全省饲草种植面积, 1949年为8.73万公顷, 1953年扩大到11.1万公顷,1956年猛增到14.83万公顷,其中紫花苜蓿、草木樨占69%,草谷子、草高粱、青燕麦、青豌豆占30%, 其他草占1%。当年农区粗饲料的构成是:农作物秸秆占76.2%,苜蓿干草占17.36%,禾本科青干草占4.3%,其他草占2.14%,精饲料主要有豌豆、蚕豆、大麦、青稞、燕麦、谷子、高粱、玉米、洋芋、糜子等。
草木樨因兼具饲料、肥料、燃料及蓄水保土等多种功能,有“宝贝草”之誉。50年代初即在全省大力推广。1957年天水专区种植5.1万公顷, 收购种子250万公斤。全国种子会议确定天水专区为全国草木樨种子繁殖基地,每年调往新疆、河南、江苏等地草木樨种子150万公斤上下。
紫花苜蓿是甘肃省的当家草种,农民普遍在耕地、荒坡、荒沟种植。50年代末,仅镇原县就建成苜蓿沟2 077条,苜蓿地300多处,面积达0.7万多公顷。由于耕地和荒山荒沟均种植紫花苜蓿, 甘肃遂成为供应全国苜蓿种子的传统基地,1974年最高调出150万公斤。
为了进一步扩大种草面积,1979年省上作出给社员划拨三荒地种草的规定。1981年在华池、环县等地首次用飞机在荒山播种牧草。1983年全省种草19.23万公顷,其中退耕地种草4.37万公顷,农田轮作种草7.67万公顷,复种套种0.5万公顷,三荒地种草2.39万公顷,草原围栏种草0.27万公顷,连同原有留床多年生草,当年共有种草面积37.47万公顷。1984年甘肃种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种草总面积达到85.6万公顷,1992年全省种草总面积73万公顷。
牧区的牲畜,基本上全靠放牧。对于幼畜,仅在饲料地里种植燕麦、莞菁等,给以补饲。195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开始草原的划管和合理利用,从推行冬春两季轮牧,逐步到四季轮牧。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从1953年起,实行草原统一管理,并从50年代开始进行打井、掏泉、挖涝池、修渠引水灌溉草原及封滩育草等建设。1956—1957年,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四县开辟饲料基地、种植饲草0.1万公顷,封滩育草0.27万公顷,灌溉草原4.79万公顷。
为了纠正三年困难时期乱垦草原的恶果,196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退耕草原2.67万公顷,天祝县退耕0.24万公顷。1963年国家还拨款241万元,用于平整弃耕草原。
饲草料的加工。1952年开始试制青贮饲料,1955年开始推广麦秸、麦壳的碱化经验。60年代中期,全省重点推广玉米秸青贮,获良好效果。70年代,为了发展生猪生产,大力推广醣化饲料。至1972年底,全省有124个公社、631个大队,8 629个生产队推广了醣化饲料;1 546个生产队使用了饲料粉碎机。1981年在兰州市建成甘肃第一个配合饲料加工厂,年加工能力5 000吨,1983年全省在40多个县(市)建成56个饲料加工厂(点),年加工能力1亿公斤。1984年全省畜牧系统、粮食系统和乡镇企业系统共建各类饲料加工厂329个,年加工能力2.9亿公斤,62%的县(区)筹建了配合饲料厂。经过80年代中期的飞速发展,至1992年底,全省共有各类饲料加工厂(点)4 588个,年加工能力17.67亿公斤。当年全省实际生产配(混)合饲料4.41亿公斤,制作青贮、氨化饲料8.97亿公斤。
饲草饲料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甘肃畜牧业从量到质的飞跃,保持了高产、优质持续发展的好势头。随着草的加工、料的多种配合,必将使畜牧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