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 种稻除涝治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二) 种稻除涝治碱

天津市在盐碱地上垦荒种稻的历史久远。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采用闽浙濒海治理盐碱地的办法,穿渠灌水,栽种水稻133.3公顷,秋后收获水稻6000余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淮军将领周盛传在天津小站开展大规模屯田活动,开挖了马厂减河,引南运河水排碱,到1949年全市种稻面积为2.333万公顷。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袭用历史上种稻洗碱的方法改造利用盐碱地。至1955年全市稻田面积达到4.973万公顷,6年发展稻田面积比1949年前348年间总的发展面积还多。1955—1956年,采用引淡排碱种稻的方法在静海县团泊洼进行大面积洼地改造,种稻面积又一次大发展。全市种稻面积达到10.286万公顷,一般亩收稻谷400多千克。1956—1965年10年间,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在6万公顷以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种稻改良和水旱轮作是防涝治碱的有效办法。进入70年代,水源锐减,1973年种稻面积减少到0.62万公顷。在这情况下,广大群众在党和政府支持下,积极寻觅新水源,使种稻面积有所恢复,到1995年全市种植水稻4.889万公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