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畜牧业生产结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畜牧业生产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影响,河南省畜牧业长期处于动力型和自给自足的状态,多是以生猪生产为主,牛、羊、兔、鹅等节粮型草食畜禽发展较慢,对粮食生产依赖性也很大。到1978年,全省肉类总产量43.3万吨,而仅猪肉产量就达42.2万吨,比重高达97%以上。从1984年开始,河南省因地制宜,着手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确定了“积极发展猪禽生产,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草食畜禽”的指导思想。在草多粮少的地方以发展牛、羊、兔、鹅为主;粮多草少的地方以发展养猪、养禽为主;粮草都丰富的地方猪、牛、羊、兔、禽并举,促使畜禽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1984年以来,全省进行了牧草飞播、人工草场建设和青贮饲料、秸秆氨化的推广工作,到1995年全省累计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飞播牧草12.73万公顷,青贮各类饲料790万吨,氨化秸秆237万吨。经过10余年的不断优化畜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5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为333万吨,猪肉产量210.4万吨,在肉类产量中比重下降为63%,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猪牛羊禽全面发展的生产结构,各畜种内部结构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