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14―17世纪蒙古草原的部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4―17世纪蒙古草原的部落分类:【地域文化】 成吉思汗虽迎靖长春真人远行万里为他讲授长生之道,但终究未能万寿无疆。他身后遗留的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分别为子孙占据,蒙古本土则为幼子拖雷一系所占据。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政权,并于公元1276年正式建国号曰大元,定都燕京。按说由于直接君临高度发达的汉地封建地区,蒙古人的封建化进程理应加速,但是,身为元朝皇帝的同时,忽必烈还是蒙古大汗(虽然此时他已无力控驭阿尔泰山以西的诸王),双重身份使他必须两地兼顾。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措施,忽必烈采用“各从本俗”、“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这就是元代二元政治特点的由来。 在对汉地继续实行封建统治的同时,元朝统治者对蒙古草原社会则一仍其旧,很少触及其传统体制。行省制被认为是元代蒙古人一大发明,但这仅是对前朝制度的沿袭和改进,且主要行使于中原地区。漠北虽曾设置行省,但并没有改变蒙古草原传统的千户制度。有元一代,千户体制继续维系着草原社会。这使草原游牧社会得以因袭传统而很少变化。待到明朝统治集团将蒙古游牧贵族逐出中原,退回草原的故元势力则凭借蒙古民族传统社会体制,继续与明王朝争衡,并对峙300余年,形成中国历史的又一次南北朝。 根据蒙古史书记载,退回草原的蒙古人自称“都沁?都尔本”,意为40万蒙古和四万卫拉特人构成全体蒙古人。由于元顺帝(乌哈恰图可汗)丢失了对汉地的统治权,蒙古游牧贵族集团内部又产生种种裂痕,终于导致内讧。汗权式微使以原来千户为基础的封建领主趁乱崛起,拥兵割据,形成大大小小的兀鲁思、爱马克、鄂托克等社会组织,全体蒙古人分别隶属上述组织,形成一种新的封建秩序。 所谓兀鲁思,蒙古语意为“人众”、“国家”。氏族社会时代,它的涵意是指若干氏族或部落的联合体。成吉思汗建国后将其涵意扩大为整个蒙古汗国。元代大领主封地也称兀鲁思。待退回草原之后,兀鲁思是若干爱马克或鄂托克联合体的总称,规模相当于后来的万户(土绵),也可叫作部落集团。 迄至北元时期,成吉思汗建立的千户制度已经崩溃,作为蒙古社会集军事、行政与经济于一体的爱马克则取代了原来的千户。爱马克,明朝人一般音写为爱马 ① ,此词元朝曾广泛使用,是投下或位下的蒙古语对译。元代的爱马克是诸王的分地,并不归地方政府(好岭北行省或辽阳行省)管辖,而蒙古诸千户则是其下属。但北元的爱马克既可能是过去诸王投下(分地),也可以是单独存在的原千户或百户。爱马克有自己的“亦儿坚”(百姓),和“嫩秃黑”(营盘、牧地),大的爱马克甚至就是一个“兀鲁思”(国土)。爱马克具有原来千户的职能,其领主视爱马克为私有财产,一般自行为是,不似千户易于统辖,而封建混战导致兀鲁思、爱马克不断分化重建,部众离散或部主易人则是屡见不鲜的事。至于把爱马克译为部落,既是明人对北方游牧社会的既定写法,也由于作为军政集团,其形式上与氏族社会与部落有貌似之处。但是,蒙古社会早已脱离氏族时代,此处部落绝不是严格的民族学术语,而是习惯叫法而已。有些人以此作为蒙古社会仍滞留氏族社会的例证,这是一种误解。 约15世纪初,蒙古社会逐渐出现一种叫作“鄂托克”的组织,到16世纪已取代爱马克而成为蒙古社会的基本单位。蒙古语鄂托克一词是从公元后1000年间流行于中亚的伊朗语系的粟特语otak(国家、疆域的意思)演化而来 ① 。作为社会集团,鄂托克是地缘、行政关系的产物,而不是血缘亲属集团。一定的属民在领主控制下活动于一定的领地,形成政治、经济实体。遇有军事行动,鄂托克抽调丁壮组成军队,这支军队叫作和硕,由于每个鄂托克规模大小不等,其组成的和硕人数也多寡不一,少者仅50余人,多者达千余人。以后,和硕与鄂托克可以互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和硕代替鄂托克成为蒙古社会基本组织,鄂托克渐失去本来的意义。 这一时期,蒙古社会最基层组织是阿寅勒(牧户),也就是从事个体经营、隶属封建领主的牧人家族。阿寅勒可以聚族而居,但更多的是异族相邻,彼此之间与其说是血缘关系,毋宁讲地缘关系。 关于14世纪至16世纪蒙古社会组织,学者们观点互歧,说法不一。大体言之,达延汗统一蒙古之前,有爱马克、兀鲁思等互相厮杀,16世纪初,达延汗征服右翼三万户,对封建秩序进行了重新调整。他废除了大多数异姓领主,把蒙古地区划分成若干领地,建立了察哈尔、兀良哈、喀尔喀、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六个万户,分封其诸子为领主,借宗藩辅佐大汗,从而形成了也客蒙古兀鲁思(汗庭为代表)→兀鲁思(土绵、万户)→鄂托克(部落)的社会格局。 由于各级领主不断分封,领地与属民越分越少,蒙古社会趋于分散,在后金势力崛起之际,蒙古人由于缺乏能统一蒙古社会与后金争衡的领袖人物,最终为满州人所征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