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代绝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代绝塑

分类:【传统文化】

秦始皇陵出土的陪葬俑、特别是兵马俑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是空前而绝后的。由于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用严刑峻法、残酷暴力来无情镇压包括文化人在内的政治反对派,因此,人们一直有个错觉,即秦朝虽然建立了赫赫功业,但在文化领域却无所作为,几近荒漠。然而,考古资料的不断涌出,特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证明秦朝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艺术的发展更达到战国“百家争鸣”以来的空前高峰。秦俑艺术表明,秦人在雕塑与彩绘方面的划时代飞跃,已将中国美术推进到第一次发展高潮。秦俑艺术无可争辩地推翻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落后的观点,否定了秦文化落后的偏见。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一)严格的写实性,强烈的逼真感

秦俑艺术作品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其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写实性。秦俑的创造者努力追求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刻意模拟现实中的人与物,力求给人以酷似、逼真的艺术感觉。秦俑1、2号坑真实地再现了秦军“奇正”战术的军阵布局,由步兵车兵组合而成的方阵锋、翼、卫、本四大军阵要素具备,由轻车、锐骑、材士混偏组成的曲阵向今人展示了秦军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具体模型。秦俑坑出土的指挥车、副车(佐车)、驷乘车等各种战车均为秦军实战用的战车模拟。战车所乘的甲士也依真实甲士的原型。《六韬?武车士》说:“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1.73米)已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缚束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秦俑车士形象正是古书武车之士的真实再现。2号俑坑出土的骑兵俑和战马俑,同样完全符合历史文献记载的战马与骑士选择标准。骑兵方阵中的陶质战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度1.72米,至髻甲高1.33米。马前鬃、辫尾。云梦秦简《秦律杂抄》则规定:“募马1军马,五尺八寸。”秦尺五尺八寸,恰为1.33米。秦俑战马身高不仅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亦与秦代真马骨骼长度测算相同。考古人员曾将秦陵东侧上焦村马厩坑出土的秦马骨骼详测了20多具,其大小、高矮和俑坑的陶马几乎全无二致。专家指出,俑坑陶马外型特征属于草原型马种,与我国现代的河曲马基本一致。秦俑坑的陶马当为现代河曲马的直系祖先。《六韬?武骑士》说:“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七尺五寸(1.73米)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秦俑坑的骑兵俑正是武骑之士的客观塑造。

秦俑坑所展出的7000多件与真人真马无异的陶俑造型,在写实性方面体现出“多、大、真、神”四大特点,在中国古代雕塑史册中可称得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人物造型而论,秦俑中的将军俑、军吏俑、步卒俑、弓弩俑、车士俑、骑士俑、仪仗俑等各类武士俑,身高平均约1.8米,高者身长2米,矮者身长1.75米,均超过《六韬》所规定的1.73米的选士身高标准。甲衣服饰极力摹真,清楚地表现了甲片的偏缀方法;上旅的甲片固定,下旅和肩部的甲片活动;上旅的甲片上片压下片,下旅的甲片下片压上片;胸甲片中间向两侧依次迭压,背甲侧与之相反,便于战士伸展活动自由。为了求真,秦俑设计者甚至让秦俑手持真正的兵器,秦俑坑已出土实战用的青铜兵器数以万计,远射兵器有弓、弩;长兵器有戈、矛、戟、钺、殳、铍,短兵器有剑、弯刀等。出土时,弓、弩都集装在麻布囊内,铜镞放在矢?内。铜镞为三角棱形,射透力很强。陪葬俑的特性决定了俑的造型艺术的高度写实性与摹真性。

(二)鲜明的主题,博大的气势

秦始皇陵东侧这组全封闭于地下的庞大陶质群塑,造成一种金戈铁马如巨潮一般奔泻而至、大军压境、重兵临城的磅礴气势,荷矛持戟的战士,威严雄壮的军阵,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甚至令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压抑感、窒息感。有的美术评论家将秦俑宏观艺术感受概括为“混茫”(如巨大的朦胧、阴森、晦暗、苍茫等)

。壮观的秦军军阵,宏大的艺术感染力,目的旨在地下王国宣扬秦军伟大的神威。

秦俑坑的主题是十分鲜明的。西汉思想家贾谊在其不朽的《过秦论》中说,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候,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俑正是秦始皇依赖暴力建立统一的秦帝国,“上扼天穹,下压黎庶”的生动写照。秦俑的艺术创作无不深深打上统治者秦始皇个人思想、旨趣的烙印。秦俑是在统治者的授意下、官吏与兵士的强迫督促下,由工匠不自由完成的艺术作品。它表达的是一种皇帝至高独尊、军队向皇帝竭诚尽忠、蔑视黔首之心,蔑视个性自由的专制主义极权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弘扬秦朝皇权、夸耀秦军军威(不过是在另一个世界即鬼神世界),是秦俑显而易见的文化主题。

在上述主题基调之下,人们从某些秦俑的面部表情中,发现了一种若明若暗、若隐若现的沉郁情绪,有的武士俑显出与周围环境游离的轻愁和隐忧。从有些威严、肃穆的秦俑面容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哀伤、悲戚和幽怨,有些表情呆滞、平板的秦俑则闪现出失望、迷惘的内心苦衷。这些流露出某种悲剧情感的秦俑,正是俑的艺术创造者――秦代被奴役无自由的刑徒工匠们真实情感的无意识渲泄。

(三)凝炼的造型,人微的刻划

作为优秀的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秦俑决不是对真人真马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了制作者的艺术加工和提炼。为了追求艺术真实性的境界,秦俑雕塑者大胆地运用了夸张、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有棱有角的秦俑艺术形象。例如,为了突出秦俑将士的个性特征,避免千人一面的雷同感,创作者在俑的面部作文章,特意加宽加厚了眉毛,使眉毛分外浓密,衬托出眼睛的神采。俑的胡须亦不尽相同,有的短须,有的长须,许多俑胡须自然下垂,但也有不少俑胡须倒立翻卷,两角上翘。从那一座座造型精美的秦俑身上可以明显地发现,秦代艺术工匠们已经把艺术的抽象与具象、凝炼与细腻、概括与具体、典型与一般等关系熟练掌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件陶俑的身躯、四肢,都十分概括、洗炼、刀法明快,线条简洁。陶俑的头部及表现质感之处,则不惜刀功,力求刻划入微,甚至武士俑头发发辫,鞋底针脚,都加以细腻表现。再如陶马的雕塑,同武士俑一样,也是马首精雕细琢,四肢躯体大刀阔斧。陶马前腿笔直如柱,后腿略弓蹬地,显得格外有力。马腰身浑圆,脊背自然微凹,臀部厚实丰满,前胸宽阔,肌肉发达。马首高昂,嘴角、鼻翼、眼睛、马鬃等部位都刻意摹真。极其生动。如为了表明陶马正处于身强力足的青壮年,作者在马口腔内雕刻了6枚马牙。陶马竖耳方鼻,昂首嘶鸣,似静欲动,机敏异常,活脱脱良种军马形象。陶马颇符合云梦秦简《日书》甲种《马睹》所云良马标准:“令其口耆(嗜)□,口耆(嗜)饮,律律弗御自行,弗殴(驱)自出,令其鼻能糗(嗅)乡(香),令耳?(聪)自明,令头为身衡,

(脊)为身刚,脚为身□,尾善

(驱),腹为百草囊,四足善行。”

秦俑头部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充分表现无限的艺术感染力,制造出一种“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豁”的宏大军阵气势,秦俑创作者和制作者灵活应用了对比方法。例如,就秦俑坑平面建筑布局而论,1号俑坑是规整严密的长方形,2号俑坑是灵活多变的曲尺形,3号俑坑则为小巧奇特的凹字形。三坑合一,即构成一个基调统一、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秦军阵容。雕塑者不仅在秦俑整体上力求克服军阵题材呆板单调的缺点,而且在具体的秦俑造型上亦特别注意形体面部的变化,线条流畅而和谐,刀法精细而多变,方圆相间,繁简错落,疏密交替,各得其宜。武士俑头圆身方,腿圆脚方;五官发式铠甲双手均刻意求细,异常逼真,战袍裤腿则处理得十分简单明快。陶质战马方头圆腰,前腿直而圆,后腿弓而方;马首镂刻至精,马身刀法简洁。这种对比变化,给人以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特别是在动与静的对比上,秦俑作者给今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富有质感和立体感的陶俑陶马仿佛现代影视技术中的“定格”,变幻无穷、坚不可摧的强大秦军方阵静止在一瞬间,沉着勇猛的武士免胄执锐,只待令下;神弩手半蹲且跪,持弩欲发;辫尾战马直项竖耳,嘶鸣欲奔;1号坑“正兵”方阵、2号坑“奇兵”曲阵均“势如

弩,节如发机”。(《孙子兵法》)寓动于静的典型艺术造型,生动地表现了秦军轻车、锐骑、战士三大兵种将士锐不可挡、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

(四)传神的个性,协调的类型

秦俑俑头

秦俑群塑造型是我国古代艺术创作过程中把个性与共性、个体与群体、特征与类型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成功范例。由于秦俑雕塑者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生活经验,掌握了大量的秦代军人形象素材,因而他们能娴熟地应用多种雕塑技巧,根据艺术对象的不同身份、年龄和性格特征进行着意刻划,创作出为数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严阵以待的秦俑军阵中,我们可以看到若干组艺术类型形象,却很难找出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作者通过对其非常熟悉的人物的五官脸形、神态表情的不同塑造,展示了秦俑将士威严的外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高达1.96米的将军俑,魁梧的身躯,坚毅的神情,身著双重褐衣,外披鱼鳞战甲,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缚结在下颏,缨须垂于前胸,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目光刺人。额头上的皱纹似乎说明他出身行伍,久经沙场的戎马生涯。数以千计的武士俑形象更是丰富多彩;有的军吏胡须倒竖,粗犷豪迈,有的武士虎目圆睁,怒容犹在,有的军士则慈眉善眼,纯朴憨厚,有的武士性情温和,宁静典雅,有的战士天真稚嫩,尚无胡须。在塑造这些富有神韵的秦俑形象过程中,创作者很可能使用了秦军将士的模特儿。据有关专家分析,秦俑的艺术形象显然是以两千多年前的秦地关中人为主要表现对象,如方面阔脸,宽额厚唇,神态朴实的武士俑。此外,秦俑军阵中还间杂有秦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其他地区人物形象,例如具有高颧骨、宽耳轮、小眼睛、薄眼皮等陇东人外貌特征的武士俑及颇似今天四川人圆脸尖颏、机智敏捷特征的武士俑等艺术形象。陇东天水地区原为秦人立国之地,巴蜀亦早在战国前期归秦,秦军中间不乏来自陇东、巴蜀的战士。

秦俑作者在塑造中很好地将神、形、体三者融合为一体,人物的个性特征与形体特征出色地协调在一起。例如,浓眉大眼、宽脸厚唇的朴实憨厚形象,圆脸弯眉、嘴角微笑的柔和文静形象,长脸尖颏、细眉窄鼻的矜持刻薄形象等。这种合乎自然情理的形象刻划,使个体特征与群体类型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创作法则的自觉顺应。

(五)绚丽的彩绘,浓郁的秦风

人们欣赏造型优美的秦俑雕塑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今天重见天日的青灰色陶质秦俑面貌,与两千余年前秦代艺术大师和工匠创造出它们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从出土时绝大多数陶俑、陶马身上残存的彩绘颜料痕迹可知,最初的秦俑全部系彩绘而成,其色彩鲜艳夺目。据分析,秦俑彩绘使用的是矿物质颜料,种类有朱红、大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紫、蓝、中黄、桔黄、赭、黑、白等。近8000件陶俑陶马彩绘所耗费的各色颜料总量是十分惊人的。秦俑造型艺术大体上由烧制、雕塑、彩绘三大程序完成。秦代发达的京畿地区制陶业、富有才华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和美术工匠,特别是雄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基础,是秦俑艺术得以产生的必备条件。

秦俑彩绘的突出特点,是重彩厚涂,以彩补塑。彩绘过程如下:

1.对陶俑表面进行磨光、压光等技术处理,以利敷色;

2.涂一层由生漆、桐油调合制成的粘接剂,使陶俑光面滑涩适宜,便于吸着颜料;

3.用经过漂洗的铅白、高岭土(粉土)和以胶矾水成泥,均匀涂于陶俑表面,作彩绘底色;

4.敷绘相应的各种颜料。

尽管我们已无法一睹秦俑彩绘全貌,但仍然可以从俑体残迹上发现,秦俑彩绘具有中国传统的彩绘风格,即大红大绿,色泽鲜艳,对比强烈。例如,彩绘者将秦俑战袍涂为大红、朱红、紫红及深绿、粉绿等颜色,军裤也是紫红、粉绿、深绿、天蓝。上身色调多为暖色,下身则为冷色调,增强俑的稳重踏实感。陶马一般为枣红色,但马尾、马鬃均为黑色,蹄甲为白色。身份越高,服色花样越多,以色彩最为鲜艳的将军俑彩绘为例:上身红色中衣套暗紫色短褐,彩色鱼鳞甲的边带用白色作底,上面画出红、绿、黄、紫等各色几何图案,甲带在前后胸及双肩结为四朵黄花,花上还有红绿相间的花纹。丰富艳丽的色彩使将军俑格外高贵华美。

秦俑作者把彩绘与雕塑密切相结合,充分发挥彩绘的优点,以彩绘弥补雕刻之不足。以武士俑和陶马头部为例,在塑造眼睛时,雕塑者为了给彩绘留下余地,特意将眼睛刻得稍小一些,彩绘者则着色描眉,点染黑睛,武士立刻显得目光迥迥,精神抖擞。马嘴、鼻孔亦如眼睛的雕法,先有意雕小些,待上色后,红口白牙,鼻孔大张,昂着嘶鸣的效果便被表现出来。俑头马首是秦俑造型的最重要部分,雕刻至细,施彩最重。有的武士俑头部的敷色厚度甚至超过了0.5毫米。秦俑作者不仅运用圆雕、浮雕、线雕等雕塑手段逼真地刻划了秦代军人与战马的典型特征,而且进一步将塑、堆、捏、贴、刻、画六大传统艺术创作技法大量应用于秦俑形象的塑造,使雕塑与彩绘天衣无缝、水乳交融,准确而鲜明地表现了立体艺术形象的体、量、形、神、色、质六个要素,从而使秦俑远远超越“陪葬俑”的狭窄范畴,进入世界文化发展的神圣殿堂。秦俑塑绘结合、以彩补雕的艺术创作手法,为中国后代的造型艺术家们普遍效法。

秦俑作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秦朝艺术大师和优秀艺术工匠,但秦俑造型艺术应是对传统的秦国艺术和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根据考古资料,秦俑艺术承继的秦文化近源,是陕西铜川市北郊枣庙村春秋战国秦墓所出的小泥塑人俑。出土的数件小泥人俑通高15―18厘米,瓜子形脸盘,鼻梁高直,颈项粗圆,昂首挺胸,神态生动,其造型与秦俑坑内的某些武士俑形象接近。秦俑的写实风格与枣庙小泥俑的塑造特点十分相似。秦俑既是对秦文化优秀传统的发扬,也是秦代不同文化核心之间互相融合、不同艺术流派间相互渗透的结晶,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创立多民族秦帝国的特殊时代的产物。不朽的秦俑艺术造型只能诞生在秦始皇时代。象秦俑这样的大规模群雕,秦亡之后再也不曾复出,但秦俑的艺术风格、创作原则和文化观念却深久地影响着后代。伟大的秦俑群雕毁于秦末项羽义军的焚烧破坏,足足湮没了2000多年后,再次大放异彩,成为秦文化兴盛与衰亡的无言的历史见证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8: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