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物两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物两体

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张载所规定的整个世界及其一切具体事物本质自身中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论题。在《易说》里,张载就用“阴阳之合”的“太和”,改造了《易传》“是生两仪”的“太极”提出:“一物而两体者,其太极之谓欤”,“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若一则有两,有两亦一在,无两亦一在。然无两则安用一?”他所说的“一物两体”,既指作为宇宙本体的“气”,也泛言气化万物中的每一具体事物,都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一物”或“一”,是包涵、统摄阴阳“两”的统一体;“两体”或“两”,是统一于这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一两”,实指对立面的统一体或统一体的对立面,以及统一体与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正蒙》中,张载充分发挥了这一辩证思想,把它贯彻在各个方面。他突出强调的是,“不有两则无一”,“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两”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从“无感无形”的宇宙本体到“客感客形”的天地人物,处处都是“对”和“两”。气有“阴阳”、“虚实”、“清浊”、“有无”、“动静”、“聚散”、“浮沉”、“升降”、“胜负”的矛盾。物有“刚柔”、“先后”、“大小”、“高下”、“左右”的矛盾。人有“男女”、“君臣”、“长幼”、“父子”、“夫妇”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乾坤”、“天地”、“动植”、“人物”的对立统一。所以,“圣人以刚柔立本”(《太和》),立足于事物的矛盾,认识事物的本质。张载强调“两”的主旨,是为了进一步肯定“一”。他凡讲到“两”时,无不是为了论“一”,为了更突出强调“两”与“一”的依赖关系,特别指明“其究一而已”。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如果没有对立面,就不能构成统一体;反之,如果没有统一体,对立面失去了互相联系、共同依存的根据,也就失去了对立面的作用。他认为“两”之所以能“互藏”、互“感”而“合异”,归根到底,还是由“湛一,气之本”(《诚明》)这个宇宙统一体决定的。他认识到:“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种由“阴阳两端,循环不已”的“感”、“对”、“反”、“仇”、“和”的辩证运动,实即“立天地之大义”(《太和》),是气化天人万物的总规律。张载这一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杰出贡献。

北宋张载理学用语。源于《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说,张载所谓一,即“气”或“太极”,指事物的统一性;两,指统一物中包含着对立的两部分。“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一物而两体者,其太极之谓”。认为气是统一的物质实体,但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对立性,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为朴素辩证法命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朴素辩证法命题。语出《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一物”指矛盾对立面构成的统一体。“两体”指这统一体内矛盾对立的双方。“神”指气化运动的潜能,“化”指阴阳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命题强调的是“一”与“两”,即矛盾统一体与其中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每一事物都含有对立的统一,才有不测的妙用(“一故神”);又由于有对立和矛盾,才有变化和运动。这是对古代哲学对立统一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对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贡献。它对后来朱熹、王夫之等人的辩证法思想有积极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