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草养三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草养三鳙

分类:【中国民俗】

广西各族人民一般都从事淡水养鱼,其方式一般有塘池养鱼和稻田养鱼两种。

桂北一带的壮、汉、瑶、苗、侗等民族素有稻田养鱼的传统。桂东北全州、兴安一带在稻田养鱼,鱼食牛粪、水草、禾虫、禾花,长至七八两重时,最为鲜嫩,称为“禾花鱼”,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贡品。

稻田养鱼,以侗族最为典型。他们多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水田养鲤鱼:三月天,将带绒毛的藤子和竹枝(侗语称“逊”)放入清水池塘,将“关冬田”里的雌雄鲤鱼搬来这里,让鲤鱼产卵在上面。再将缀满受精鱼卵的“逊”搬回家,放在青枫叶制的温床中,人漱口洗净口腔后时时喷水,保持“逊”的温度和湿度,并时时测试,将一些出现小黑眼睛的鱼卵放水碗中,头发般粗细的鱼仔破壳而出。这时便拆了温床,将“逊”拿到各丘水田里放养。因初放时,鱼苗游散开来,似云如雾,故名“云雾鱼”。经20来天,云雾鱼长到手指般大时,再分散到稻田里养。鱼的食料主要是水草、小虫、禾花,以及猪牛羊粪和人粪农家肥。农历八九月开始收鱼,每亩能收几十斤。

融水一带苗族,收鱼时常是全家人一起出动,带上糯米饭、篓箩等,喜气洋洋地到田里剪收糯禾和抓田鲤。一到收工休息,全家人聚集田头,兴高采烈地烧火烤鱼配餐,称之“烤田鲤”。

除稻田养鱼外,广西壮、汉、瑶、侗、仫佬等民族还在池塘里养鱼。壮族习惯在村寨周围的池塘和附近的山塘养鱼,他们一般先清除塘里的杂鱼、泥蛇及腐臭泥,然后撒下石灰消毒,再采用混合放养法,即所谓“一草养三鳙”―――放一尾草鱼配三尾鳙鱼(或鲢鱼),适时投青(各种青饲料)、撒粪及豆饼等饲料,保持塘水经常流动。冬天捕鱼时,把塘水放干,捞鱼。待塘泥晒干后,在春种前送去肥田,真是一举两得。

贺州一带的瑶族,几乎家家户户筑有鱼池。鱼是当地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金秀瑶族也有一些农户利用荒塘池沼及低洼水田进行人工围堰养鱼,有的还承包山塘放养淡水鱼,成了养鱼专业户。

侗族养塘鱼主要是私养。个别地方也有村舍公养和房族公养的习惯。

仫佬族除利用天然池塘养鱼外,还善于在人工挖掘的坑池里养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凡修建起水库的地方几乎都用水库养鱼,由当地政府管理,不准在水库内钓鱼、炸鱼和捕鱼。20世纪末,一些水库开展钓鱼旅游,游客买票后垂钓休闲为乐。北部湾沿海一带汉、京等族利用海水温度高、浮游生物充足、自然饵料丰富的有利条件,发展了对虾、大蚝、青蟹、鱼苗、海参、文蛤等海水养殖。

此外,北部湾一带海域盛产珍珠,其中以合浦珍珠―――南珠最为驰名,俗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说。早在汉代就有“珠还合浦”之说。合浦采珠业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如今,合浦、北海等地沿海建立了珍珠养殖场,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人工繁殖珍珠,逐渐改变了历来入海采捞的习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