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七夕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七夕节

分类:【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因民间有妇女、儿童向织女乞求智巧的习俗,故亦称“乞巧节”。北宋初年沿袭五代旧习,节期为夏历七月初六。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改为初七,后成定制。宋代各地七夕“乞巧”之风极盛。节前数日,开封城内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品,车马喧阗。节日夜晚,富贵之家均于高楼危榭大举宴饮,并结彩楼于庭,称“乞巧楼”,设香案,铺陈楝叶及磨喝乐、花瓜、酒炙等。妇女儿童皆遥瞻月亮及牛郎星、织女星、斗星,焚香列拜。小儿以笔砚纸墨置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女子以针线箱笥置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女子对月穿针得过,即为“得巧”。亦有人将蜘蛛放入小盒内,次晨观看,如网丝圆正繁密,亦为“得巧”。平民则以竹木或麻茎编成“乞巧棚”,剪五色纸为“仙楼”,或仅以一木饰以剪纸为“仙桥”,上刻牛郎、织女、仙人像,以此乞巧。届时,人们还竞相制作各种精巧物品和食品,最盛行者为源于佛教的泥塑幼童像“磨喝乐”。此外,还以黄蜡铸成凫、雁、龟、鱼等,上饰彩画金缕,称“水上浮”;覆土于小木板,种粟生苗,置小屋、小人、花木成村落状,称“谷板”;在瓜果上雕出花样,称“花瓜”;以油面、糖蜜等制成人物形象,称“果食”;置绿豆、小麦于瓷器中,以红蓝彩线结束其芽,称“种生”。节日期间,妇女儿童皆著新衣,尽情游玩。里巷、妓馆亦多以节物列于门首,“争以侈靡相尚”。是日又有曝晒书籍、衣物之俗,秘书省例作“曝书会”,官府支钱设宴,一应馆阁并带贴职官皆赴之。

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台湾等地也称“情人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节日里有曝物、乞巧等俗。民间搭彩楼于庭院,谓之乞巧楼,妇女摆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有的地方以此为“少女节”,年轻姑娘举行“慕仙盛会”。江南一带,是日解孩子脖颈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广州一带甚重七夕,家家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于月下祭拜七姐。广西等地在这一天储水,叫做“双七水”,传说用此水沐浴,可以避邪祛病。七夕节,也流行于一些少数民族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