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元分类:【传统文化】 ①旧俗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三元。因其为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故名。②旧俗称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源出于道教。③道教所奉三种神,亦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据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④道教认为三种宝贵事物。或言天、地、水为三元,或言日、月、星为三元,或言三丹田为三元,或言精、气、神为三元,其说不一。⑤术数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⑥封建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式连中第一名,称“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明代又以殿式的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道教名词,指人身的元精、元气、元神。《悟真篇》卷上:“四象化行全籍土,三元八卦岂离壬。”董德宁注:“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为水火上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之三物也。”陈撄宁《黄庭经讲义》:“三元即元精、元气、元神。”也指三丹田,《周易参同契》下: “含养精神,通德三元。”俞琰注: “三元,上中下之三田也。”亦指天、地、水为三元,又称三官。《唐六典》卷四说,道士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洁身自忏愆罪焉。赵翼《陔馀丛考》卷三指出,三元日自元魏起。《集仙录》则说,张道陵于龙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所以人间祀奉三官,系自汉张道陵始。至元时,乃以三官配三元节。《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 长养万物。”又为日、月、星之神的总称。《黄庭内景经》: “上睹三元如连珠。”注:三元,谓三光之元, 日、月、星也。术数家则以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为一周始。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晋书?苻坚载记》下:“从上元八皇起,至中元,穷于下元,天地一变,尽三元而止。” 阴阳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三个甲子共一百八十年,称为三元。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星命学中以天元、地元、人元为三元。即天干为天元,地支为地元,地支中所包藏的天干为人元。地支中包藏天干的情况复杂。星命家认为,十二地支除自身的属性外,每支中还包藏着一至三个天干,代表其五行属性。具体为: “子中藏癸干,丑中藏己、癸、辛三干,寅中藏甲、丙、戊三干,卯中藏乙干,辰中藏乙、戊、癸三干,巳中藏庚、丙、戊三干,午中藏丁、己二干,未中藏乙、己、丁三干,申中藏庚、壬、戊三干,酉中藏辛干,戌中藏辛、丁、戊三干,亥中藏壬、甲二干。三元的观念在八字推命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天元主掌人的俸禄,地元主掌人的身心,人元主掌人的行运。通过考查八字中三元,就可将人之一生的前途、吉凶、祸福、顺逆等全部命运内容揭示出来。因此,有人将三元之理称之为八字推命的“万法之宗”。 中国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 十五为下元节。此习俗来源于道教。汉代道教的重要流派五斗米道把天、地、人称为 “三官”,后来道家把“三元”和 “三官” 分别以时日相配,认为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 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 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天官可以赐福,地官可以赦罪,水官可以解厄。古时宫廷和民间均较重视这三个节日。参见 “上元”、“中元”、“下元” 条。 又称“三元大帝”、“三元真君”,据壮族巫师说是梅山教派之祖。简称唐、葛、周,真名是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关于三元的来历,师公唱本《唱三元》及桂西、桂北的一些县志都有记载,例如《河池县志》载:“黄帝时有民家者,姓公孙名侃,夫妻二人,生下一女,名叫旮旯(壮语‘达荡’),年方十六,嫁与唐巫为妻。一年,生下一子,取名道相。巫命终,再嫁葛文扬,一年,生下一子,取名定志。葛命终,此时旮旯年方十八,再携二子改嫁于周远方,等一年,又生一子,取名护正。年余后,远方又死。旮旯家道贫寒,每日携三子到梅山砍柴为生。山上有一梅山院古寺,旮旯每日将三子寄于寺内,圣僧见此苦情,答应代她抚养。四五年后,旮旯命终,圣僧将三兄弟抚养成人,每日教他们以尸(即‘师’)公。一次,适遇皇太后被邪侵入体内,无法医治,出皇榜找人驱邪。圣僧闻之,命三兄弟前往驱邪,他们去跳了一夜‘尸公’,果见特效,太后邪退如常,皇帝便封三兄弟为‘三真君’。不久,圣僧死,三人便在梅山附近招徒习教,后三兄弟同年同月同日死去。” 亦称“三根”。蒙医术语。指赫依、希日、巴达干三种物质。蒙医认为三元为人体固有的成份,平时主持体内各种生理活动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若遇到饮食起居方面因素,可发生偏盛偏衰,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赫依属中性,随阳则热,随阴则寒;希日属热,是热性疾患的根源;巴达干属寒,是寒性疾患的根源。 古代岁时祭祀习俗。唐代称夏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源出于道教。道教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称之为“三官”,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 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每逢三元节,道观和僧寺举行宗教仪式,设坛斋供,诵经叩拜,祭祀始祖本命元辰。其中上元、中元民间亦以为节日。 即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1907年《河池州志》载:“皇帝时有民家者,姓公孙名侃,夫妻二人,生下一女,名叫旮旯(民间师公读为“达荡”),年方十八,嫁与唐巫为妻。一年,生下一子取名道相。巫命终,再嫁葛文扬,一年,生下一子取名定志,葛命终。此时旮旯年方十八,再携二子嫁于周远方,等一年又生一子,取名护正。年余后,远方又死。旮旯家道贫寒,每日携三子到梅山砍柴为生。山上有一梅山院古寺,旮旯每日将三子寄于寺内,圣僧见此苦情,答应代她抚养,四五年后,旮旯命终,圣僧将三子抚养成人,每日教他们以尸公(又称“师公”)。一次,适遇太后被邪侵入体内,无法医治,出皇榜找人驱邪,圣僧闻之,命三兄弟前往驱邪。他们去跳了一宵尸公,果见特效,太后邪退如常,皇帝便封三兄弟为三真君。不久,圣僧死,三人便在梅山附近招徒教习,后三兄弟同年同月同日死去。”河池州志记录的是民间师公的传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