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公九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公九卿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王朝的中央官制之一。周代设 “三公六卿”,以辅弼天子的太师、太保、太傅为 “三公”,以冢宰 (总揽军政)、司徒 (分管民政)、宗伯 (分管礼仪)、司马 (分管军务)、司寇(分管刑政)、司空 (分管工程)等为 “六卿”,也统称 “六官”,与后代的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长官大致相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行其政,官制纷繁复杂。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统一官制,建立了以 “三公九卿” 为主体的中央官制。“三公” 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总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和监察工作。其下是 “九卿”:(一) 奉常,分管宗庙礼仪; (二)郎中令,分管宫廷侍卫; (三) 卫尉,分管宫门警卫; (四) 太仆,分管皇帝车马; (五) 廷尉,分管刑政; (六) 典客,分管外国来朝事宜; (七) 宗正,分管皇族事务; (八) 治粟内史,分管租税赋役; (九) 少府,分管宫廷事务。汉代基本上承袭了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只是以后在名称上逐渐有所变更,如将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 “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 “大司空”,同为宰相,统称“三公” 或 “三司”; 将奉常改为 “太常”,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廷尉改为 “大理”,典客改为 “大鸿胪”,治粟内史改为“大司农” 等,其职权范围基本未变。“九卿” 之中,廷尉 (大理)、典客 (大鸿胪) 和治粟内史 (大司农) 分管的是国家事务,其他六卿分管的则是皇帝的私人事务或宫廷事务。秦汉时期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表明随着中央集权王朝的建立,国家各部门职能的分工也随之细化,但是皇帝家事与国事不分,政务与家务混杂,却是这一官制的一大特点。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中央政权的延续与扩大,主要职官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① 丞相有时设左、右各一人,以宦官任职叫“中丞相”。全国统一后,王绾、李斯曾被任为丞相,赵高曾任中丞相。丞相地位最为显要,“金印紫绶,掌丞无子,助理万机。” ② 是文官之长,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 ③ 为武官之长。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④ 主管监察,地位略次于丞相。丞相有使五人,往来于丞相府与皇帝之间,称为“侍中”,以功高者一人为仆射(yè)。御史大夫之下,有二丞,其一为御史中丞,另一位是御史丞,又有御史若干人,符节令一人。 ⑤ 三公之下是九卿,实际上秦朝中央机构列卿之数超过九个,大部分是秦国原有,少数是统一后新增置的。这里之“九”是泛指,乃言其多。九卿的官名及职掌主要是:奉常掌宗庙祭祀,有丞一人为助理,属官有太史令、太祝、太卜、太乐令、博士等,一些文化事务也归其管辖。郎中令主管宫殿警卫,属官有大夫、郎中、谒者等。卫尉掌管皇宫警卫部队,有丞二人,属官有卫士令、仆射与公车司马令等。太仆掌管皇室车马,属官有车府令、牧师令和蹄苑令等。 廷尉掌管刑法,是全国最高的司法官,属官有正、左、右监等。宗正掌管皇族谱系、名籍,有两丞。典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有丞。治粟内史掌管粮食与财物,有两丞,属官有太仓令和平准令等。少府掌管供皇室使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有六丞,机构最为庞杂,从属部门很多,属官有御府令、尚方令、尚书令、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中书谒者令、太官令、汤官令、乐府令、太医令、宦者令、永巷令等等。中尉掌管京师卫戍,有两丞,属官有候、司马、千人、左右前后中五校令、武库令、静室令等。主爵中尉掌管列侯事务。内史负责治理京师。将作少府掌管宫室营建,有两丞及左、右、中候。 三公九卿是秦中央政府的主要军政官吏,他们各有自己的一套机构,以便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由皇帝裁定。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掌军政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以免出现权臣而使皇帝大权旁落。统一后的秦王朝太尉实则没有调兵之权,只有带兵之权,因此没有留下什么事迹。御史大夫有权监视百官,并随时向皇帝禀奏、进谏,参与机要,最受皇帝信任。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最后决断权操于皇帝之手,这样一来,从政权组织方面体现了高度集权的特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