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国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国志分类:【文化精萃】 纪传体断代分国史书。西晋陈寿撰。65卷。大约在晋惠帝元康(291)以前成书。起自东汉末年(220),迄于晋统一(280),记60年魏、蜀、吴三国之史事。只有纪、传,而无表、志。魏志有纪,记魏君主之事,蜀、吴两者皆无纪,是以魏为正统,对司马氏有所回护。本书好品评人物,叙事简净,文笔简洁,剪裁得体。惟史料不丰,失之简略。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博引群书,区谬正误,拾遗补阙,注文为原书数倍,所存史料甚富。近人卢弼撰有《三国志集解》65卷。 书名。西晋陈寿撰。凡65卷,记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凡六十一年史事,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属纪传体国别史。魏、蜀、吴三《志》,本各自为书,北宋时始合为一编,改称《三国志》。仅有纪、传,而无志、表。全书以魏为正统,称魏国君主为帝,入纪;称蜀、吴君主为主,入传。魏、吴二志主要据王沈《魏书》、韦 昭《吴书》、鱼豢《魏略》。蜀国未置史官,无现成史著可参,蜀国史实,全由陈寿采访搜集。是书取材严谨,记事翔实,文笔简洁,虽于司马氏等事有所回护,对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语焉不详,乃至遗漏,但仍为研究三国历史之必读资料。南朝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旁征博引,注文比本文多出三倍,保存史料颇富。近人卢弼集历代学者之研究成果,篡成《三国志集解》,用力颇勤,可供参阅。《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被称为前四史,为二十四史中之优秀之作。 古代史学名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西晋陈寿撰。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是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而这种格局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形成的。当此之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后刘备联合孙权,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 在长江赤壁战败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曹操,曹操被迫撤回北方,孙权在江东站稳了脚根,刘备也在西蜀找到了立足之地。从此天下三分,直到三家归晋,其间近百年的人与事便是《三国志》所记载的史实。陈寿在刘后主时代曾任蜀汉的观阁令史,但由于不愿巴结弄权的宦官黄皓,结果屡遭谴黜。由蜀入晋后,陈寿受到当朝宰相张华的赏识,被任命为著作郎,他因而有机会看到洛阳皇家图书馆所收藏的魏、蜀、吴三国的各种档案资料以及各家所撰写的三国史。同时,陈寿是三国时代的过来人,他有亲身经历,这是他撰写 《三国志》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寿文笔极佳,且善叙事,一部错综复杂的三国史经他一描述,便条理分明,绘声绘色。据说,当时有一位叫夏侯湛的人,正在撰写 《魏书》,读罢陈寿所作的 《三国志》 后,就将自己的书稿付之一炬。《三国志》采用纪传体,但没有表、志,分 《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分别叙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在 “正史” 中开创了分国史的先例。三国不是大一统王朝,而是分裂的时代,以谁为 “正统”,这对生活在大一统时代的史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但又不可能回避。陈寿以曹魏为 “正统”,如 《魏书》称曹氏为 “帝”,《蜀书》、《吴书》称刘、孙二氏为“主”,便是为晋代魏回护。东晋习凿齿 《汉晋春秋》 首创 “蜀汉正统” 之说,以为偏安江南的东晋小朝廷争 “正统”,后经南宋理学家朱熹 《通鉴纲目》 鼓吹,影响日大。“蜀汉正统” 成为一种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观念,却得力于罗贯中的通俗小说 《三国演义》。许多中国人自以为最熟悉的是三国,但事实上,他们关于三国的历史知识,主要来自 《三国演义》,是 “小说家言”,而非信史。如果读陈寿的《三国志》,我们就会得到另一种观念,如 “神机妙算” 的诸葛亮,陈寿便认为“将略非其所长”。史称陈寿 “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但其惜墨如金,全书不超过二十万字,虽然当时人佩服他的文笔简洁精练,但时过境迁,后代读者就难免有莫明其妙的感叹。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受文帝之命,为 《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注主要是增补史实,弥补原书过分简略的缺憾,略者详之,缺者补之,谬者正之,疑者存之。据统计,裴松之注所引用的汉魏两晋史籍多达一百八十余种。结果,裴注《三国志》字数竟比原书增多三倍,后代史家不但没有责其 “喧宾夺主”,还誉其为“ 《三国志》之功臣”。史家一提到 《三国志》,必提到裴松之注。宋元以后关于三国的戏曲小说,基本史实出自 《三国志》,而大多故事情节和人物细节却出自裴松之注。 书名。西晋陈寿撰,共65卷,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现常见版本为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南宋绍熙重刻本。 本书内容上起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黄初元年(220),下迄西晋灭吴之年,即吴末帝天纪四年(280),全面记述魏、蜀、吴三国史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立纪;对蜀、吴之君称主,立传。但纪、传写法相同,按年叙事,在客观上反映了蜀、吴和魏居于同等地位的历史真实情况。 本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以取材谨严、文笔简捷、剪裁得当著称。记事全面真实,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保存了三国时期的史料。其中,有不少史料是很珍贵的。如在《魏书》的《张鲁传》和《蜀书》的《刘焉传》中,保存了有关五斗米教的原始材料;在《魏书》的《华佗传》里,保存了古代医学的辉煌事迹;在《魏书》的《张燕传》中,保存了黄巾起义后张角继续斗争的史实;在《魏书》的《东夷传》中,保存了有关日本的一些最古的记载。因此本书历来受到重视,早在唐代修《隋书?经籍志》时,即被列为正史的“四史”之一,肯定了它的价值和地位。及至近代在我国史料宝库“二十四史”之中,仍是一部值得推崇的史学名著。 本书还以叙事生动和故事深刻见长,所以长期以来,也是文学、艺术塑造素材的广阔园地,除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已家喻户晓外,近代的戏、曲,乃至当代的影视,反映三国时代人物和事件的也很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