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教分类:【传统文化】 学术类名词。指三种品德,或指三个学派。始于汉代。汉儒宣传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以忠、敬、文教人,故名。《白虎通?三教》:“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两汉之际佛教入传以后,称儒、佛、道为三教。《北史?周纪下》:“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宋代杂剧节目。宋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有《三教安公子》、《三教闹著棋》、《双三教》、《三教化》、《打三教庵宇》、《普天乐打三教》、《满皇州打三教》、《领之教》等名目。“安公子”、“普天乐”、“满皇州”,皆为词曲名。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亦有《三教》一目。此当为滑稽调笑类的小节目,故周、陶二书皆将其置于最后,或用于杂剧或院本结尾的“杂扮”中。其内容虽不详,然应与儒、佛、道三教有关,以之调笑取谑,或辩论是非。据唐高彦休《唐阙史》载,咸通中,优人李可及在懿宗生日延庆节上佛、道讲经完毕后,扮成儒生升座讲论,自称《三教论衡》。先后引《金刚经》、《道德经》、《论语》中语,加以谐音曲解,对三教加以嘲弄。宋代的《三教》当为这一传统戏剧表演的沿袭。宋洪迈《夷坚支志乙?优伶箴戏》载徽宗时杂剧数则。其一写参军扮宰相据座,藉僧、道、儒三者之事讽刺当时对元钓党人的斥逐。又一则写三人扮为儒、释、道三者,各自称颂其教,僧者以当时社会世相演述佛家的“生老病死苦”,最后归结为“只是百姓一般受无量苦”。这两则杂剧皆以“三教”为题材。南戏《张协状元》第二十一出中丑(王德用)以“三教”嘲弄末(堂后官,即堂吏),谓其秀才、道士、长老都“做不得”,或认为也属诸杂砌中“三教”一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