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朝庆典话洗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朝庆典话洗儿分类:【风俗文化】 婴儿出生三天,称为“三朝”,要举行一些仪式。古时对三朝颇为重视,如南宋时,这天要举行“落脐灸囟”的礼仪,祝贺婴儿从此脱离了孕育期的残余,正式进入了人生的另一阶段――婴儿期。过三朝的做法有的含有迷信成分,有的手续过繁,现多泯灭,但有些习俗却不失科学道理。 清末民国初年时,杭州风俗,三朝要烧太君纸。据传,太君娘娘为宋真州兵马都监陆圭之女,杭州在吴山上有庙,叫 “太君送子殿”。大约是要感谢太君送子之意。 三朝的主要仪礼之一是洗儿,因一般都在生下三天时给婴儿洗澡,故俗称洗三。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 洗儿用温水,也有用桃树根、李树根、梅树根各二两,用水煎煮,去渣浴儿的,这样能去不祥,终生无疮疥。也有用艾虎汤的,即用端午艾一斤、虎头骨一枚,以水三斤煮汤沐浴,能辟恶气。还有用姜葱等煎汤的,葱取聪明之意,姜,或许因为与“强”音近,取孩子强壮之义。普宁洗三,要托人到野外采集12种不同的花和草,煮水洗用,倘实在采不到,那么,春草、末草及其他几样重要的是不可少的。 洗儿的盆中须放喜蛋及金银饰物等,洗毕,取蛋在婴儿额头或身上抚擦一遍,说是可以免生疥疮。用金银饰物,据说可以镇惊。浙江丽水一带习俗,洗毕,对女婴要用秤锤在她的臀部按摩,认为长大后会坐家顶宅,并以针线放在手中,长大后会精于女红。若是男孩,就把笔、算盘等放在婴儿手中捏一捏,说是长大能精通算理,善于翰墨。 这里我们以北京昔日 “洗三”为例,作一具体记述。 生下来三天的 “洗三”,老北京人把它视作人生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是死去三天时的“接三”),所以不论贫富都把它当成一回事儿。 “洗三”仪式在接生婆、北京叫“收生姥姥”的主持下进行。先在产房外厅正面供上碧霞元君、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眼光娘娘等13位神像。香炉里盛满小米,供插香用。一对蜡烛台上插小红烛,下压着黄钱、千张、元宝等全份敬神钱粮。产妇卧室的炕头上供着 “床公床母”像,用三碗桂花缸炉 (一种点心) 或油糕之类的供品。上香叩首毕,将盛有以槐枝、艾叶熬成汤的铜盆摆上炕,收生姥姥抱了婴儿就开始“洗三”。本家依尊卑长幼带头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钱,谓之“添盆”。如添的是金银锞子、硬币就放在铜盆里,如添的是银票纸币则放在茶盘中,此外还可以添些桂圆、荔枝、红枣、栗子之类的喜果。亲朋也得随喜,碰到是富贵脸的还真有往盆里放金银锞子、首饰的。清末明初则多放银元、铜钱。添盆时,收生姥姥有一套固定的祝词,见你添清水,她说:“长流水,聪明伶俐”;看你添喜果,她就讲:“早儿立子(“枣”谐“早”音,“栗”谐“立”音),连生贵子(“桂”与“贵”谐音);桂元桂元,连中三元。” “添盆”完,姥姥拿棒槌往盆里一搅,念道:“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淘气儿,唏哩呼噜都来啦。”然后开始给婴儿洗澡。不管多冷天,孩子受凉一哭,名为“响盆”。一边洗,一边念叨祝词,什么“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随后,点着艾叶球儿,用生姜片作托,放在婴儿脑门上,象征性地炙一炙,再给婴儿梳头打扮一下,说什么“三梳子,两笼子,长大戴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寻个媳妇(女婿)准回村;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用鸡蛋往婴儿脸上滚滚,说什么“鸡蛋滚脸,一生无险”。洗完,把孩捆好用葱往身上轻轻打三下、说: “一打聪明(“聪”与“葱”谐音),二打伶例。”随后把葱扔到房上。拿起秤锤儿比划一下,说: “秤锤儿虽小压千斤。”再拿起锁头三比划,说:“长大啦,头紧、脚紧、手紧。”把婴儿托在茶盘里,把本家事先准备好的金银锞子或首饰往婴儿身上一掖,说:“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还要把几朵纸制红石榴花往烘笼儿里一筛,说:“栀子花、茉莉花、桃、杏、玫瑰、晚香玉,花瘢豆疹没有啦……” 至此由老婆婆把娘娘码儿、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收生姥姥用铜筷子夹着把“床公、床母”像焚烧,说:“床公床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给你,多送男少送女。”把灰用红纸一包,压在炕席底下,就是叫床公床母永远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这才向本家讨赏要钱,有的将“添盆”的金银锞子、首饰、现大洋、铜子儿、围盆布、小米、鸡蛋、喜果,撤下的供品――桂花缸炉、油糕……全部兜了去。 “三朝”一般还要给孩子命乳名,所取乳名用红纸写了贴在土地神龛的旁边,上书 “命名大吉”,四角写“长命富贵”。 如今,在城市妇女们生育多到医院,即文明,又卫生,这种三朝洗儿的繁缛仪式自然就消除了,但在农村有的还有残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