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游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游洞分类:【传统文化】 在湖北长江三峡的西陵峡中灯影峡下游江北,距宜昌市10公里。洞形成于峭壁的中部,背倚西陵峡,面临下牢溪,高岚深谷,山水秀丽。洞室面积约700平方米,洞石褶皱起状,形态富于变幻,奇丽多姿。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元微之、 白行简三人曾来此寻幽探胜,赋诗抒怀,并由白居易撰《三游洞序》以纪其事,此洞始名“三游”。以后历代文人学士游历者颇多,留有大量诗文题刻。 位于宜昌市西北10公里西陵山北峰的峭壁上。背倚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景奇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和其弟白行简,还有元稹三人相约同游此洞,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称为“前三游”。三游洞即因此而得名。宋代,这里已成为我国南方的游览胜地。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于嘉钓元年(1056年)冬,应试赴京,途经夷陵,也到此一游,各赋诗一首,书于洞壁,人称“后三游”。此洞地势险峻,冬暖夏凉。洞室开阔,深约30米,宽约20米,高约6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石层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成的石灰岩溶洞。洞口藤蔓倒挂,洞内岩石起伏,千姿百态。三根垂直平行横列的钟乳石,把洞隔成前后相通的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洞中有洞。深处有元白三人的塑像。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如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王士祯等都接踵而至,并作诗歌、散文、题记等刻于石壁上。 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悬崖上,距宜昌市区约10公里。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与白行简、元稹结伴来此探胜,并撰写《三游洞序》。洞名“三游”,始于此。其后,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于嘉钓元年(1056)来此游赏,人称“后三游”。洞背倚西陵峡,面临下牢溪,地势险峻。“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苏辙《三游洞》)。洞内岩石褶皱起伏,如兽奔蛇舞,惊涛流云。洞口有钟乳石柱两根,将洞“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清刘大?《游三游洞》)。洞室内外存有欧阳修、黄庭坚及历代文人诗文摩崖壁刻和碑刻六十余处。今人在洞内塑元白三人像,游者以与之合影为快。洞附近有张飞擂鼓台、至喜亭、楚塞楼。登楚塞楼,东可见葛洲坝全貌,西可窥西陵峡风光,令人生“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之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