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舍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舍法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颁行以学校养士代替科举取士之制度。当时科举偏重文词,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有用人才,于熙宁四年(1071)始定此制。为元丰新法之一。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以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业、品行作为升舍、应试和授官之依据。刚入太学为外舍,初不限员,后定七百人;由外舍升内舍两百人;内舍升上舍一百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扩大太学生名额,外舍生增至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仍百人。每月一私试,每年一公试,两年一舍试。私试孟月试经义,仲月试论,季月试策。公试初场试经义,次场试论策。外舍生每年终公试后,参考学行取第一、二等名次升入内舍。内舍生两年后,舍试成绩名列优、平二等,学行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生两年后举行毕业考试,凡操行与学业俱优者为上等,一优一平为中等,俱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等授官,其资格与进士同,谓之“释褐状元”。各舍员额及升舍制度其后屡有变更。哲宗元符二年(1099),令各州行三舍法,考选、升补办法与太学一致。各州每年推举上舍生一人,内舍生二人给太学。上舍生附太学外舍,试中补内舍生,三试不升舍则遣还其州。内舍生至则补为太学外舍生。徽宗崇宁三年(1104),三舍法推至全国各地方学校,并诏天下:“将来科场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在舍中以读经为主。后因反对者众,徽宗宣和三年(1121)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各路并以科举取士,唯太学仍存三舍,直至宋末。

宋代太学考核生徒成绩的一种方法。神宗时,王安石进行教育改革,认为科举偏重文词,不能造就有用人才,主张取才和养才统一于学校,太学生不必科举而直接授官,实行学校系统培养与社会科举考试相结合的选才制度。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等三舍,分太学生的程度和资格为三等,并在各舍配备等级不同的各种学官,初入太学者为外舍生。元丰二年(1079年)规定太学三舍选察升补法,太学生按规定进行公试,并颁布学令,规定外舍生为2000人,内舍生300人,上舍生100人。其后,除徽宋崇宁元年(1102年)舍生达3800人外,其余各代均未及2000人。外舍每年公试一次,内舍和上舍每二年舍试一次。公试和舍试均按照贡举考试方法,试卷须密封誊录。公试和舍试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策论。考试成绩评为上中下三等,“两上者为上等,一上一中或两中及一上一下为中等,一中一下或两下、一上一否为下等”(《宋史?选举志三》)。经过考试,外舍学生成绩第一、二等者,参照平日“行”(品德)、“艺”(学业)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列入第一、二等者,也参照平日行、艺升入上舍。上舍生成绩上等最优者称状元,免除殿试,直接授予官职,主要在官学中做学正、学录等官;中等学生免除会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学生免除州县试,直接参加会试。三舍法曾一度代替科举,作为取士的唯一方法。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下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州县由此普遍推行三舍法选送人才,各州县选上舍生1人,内舍生2人,每年选送一次,后改为每年选送四次。(《宋史?选举志三》)宣和三年((1121年),徽宗又诏:“罢天下州县学三舍法,惟太学用之课试。”(《宋史?选举志三》)三舍法在州县的废除,也导致宋代学校教育的衰落。

宋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考试、升补制度。全称为“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1)太学三舍法。始行于熙宁四年(1071)。学生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初入学者为外舍,开始时不限人数,后以700员为额。每年春、秋二次考试,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限额200员,考试合格则升上舍。上舍限额100员,其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授官。学生各习一经,随师学习,每月有一次考试。元丰二年(1079),又制定出新的太学三舍法,除扩大外舍、内舍生名额外,还对学生的补试、私试、公试、升舍、舍试等作出具体规定。对学官的赏罚,也以学生行艺进退人数的多寡为准。崇宁三年(1104),宋廷废除了州郡解试和省试,取士皆由学校,三舍法代替了科举。宣和三年(1121),恢复科举取士,但太学仍用三舍法课试。南宋时太学生员锐减,但三舍法却“视元丰尤密”。宋代宗学、武学、算学等中央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其法与太学大体相同。(2)州县学三舍法。始于元符二年(1099)。规定:凡置有教授的州学,都要按照太学三舍法考选、升补。允许州学每年将其上舍生1人、内舍生2人贡入太学。其所贡上舍生到京后,先附太学外舍,俟考试合格,即补入太学内舍;如三次考试不能升舍,退还本州。其所贡内舍生可免试补入太学外舍。崇宁元年,又规定:州学生每三年贡太学一次,到京后考试,成绩上等者补上舍,中等者补下等上舍,下等者补内舍,其余补外舍。五年,又作出县学生岁升、州学生退送的具体规定。宣和三年,废止州县学三舍法。南宋时尚有州学比照太学三舍法行事。(3)小学三舍法。始于政和四年(1114)。其要点有:小学生8岁,能诵一大经,日写字二百,即补小学内舍下等;能诵一大经一小经,日写字三百,即补小学内舍上等。10岁者,如能增加一大经、字一百,即补小学上舍下等。12岁以上,能再增加一大经、字二百,即补小学上舍上等。宣和二年七月规定,小学上舍上等生,特许赴来年公试,合格者予补太学外舍。同年八月,废止小学三舍法。宋代三舍法对后代影响颇大,尤其是由县学而州学,由州学而太学的三级递升制,明、清时仍然沿用。参见“外舍”、“内舍”、“上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