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苏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苏坟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河南郏县城西北小峨眉山麓。相传苏轼赞赏此处似其家乡峨眉,因嘱死后葬此。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逝常州,次年其子苏过将其移葬于此。轼弟苏辙卒于许昌,亦移葬兄旁。其父苏洵死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葬四川故里,元朝至正十年(1350),郏县令杨允“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教也,……遂置老泉衣冠瘗(yì亦)两公冢间”(《郏县志》)。现苏洵墓居中,碑云:“宋老泉苏先生墓”;轼居东,碑云:“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辙居西,碑云:“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神道列石雕人马、仪仗,祠内供奉三苏塑像。坟南有苏辙次子苏适(kuò括)夫妇合葬墓,曾误为苏小妹墓。 在河南郏县城西北22公里的小峨眉山麓。坟院中央兀立三墓,苏洵墓居中,苏轼、苏辙墓分立左右。墓前设神主祀具,并有大殿、神道等建筑,以及石雕人马仪仗。周围广植翠柏,西南约300多米处有三苏祠,供奉塑像。祠前有广庆寺。据史料及苏辙次子苏仲南墓志铭考证,苏轼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贬为汝州团练副使时,曾赞赏此处似其家乡峨眉山,因嘱其弟在他死后葬于此地。北宋建中靖国初,苏轼暴病死于常州,次年移葬于此。苏辙在其兄死后十一年卒于许昌,其子孙将其葬此。苏洵于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先卒于京师,翌年十月葬于四川彭山安镇乡可龙里(今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柳沟有苏洵及程夫人合葬墓。此处的苏洵墓系元代至正年间县尹杨允所置的衣冠冢。 在郏县城西北22公里的茨巴乡苏坟寺村小峨眉山麓。宋时此地属汝州(今汝州市),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受郏县之山水美景的感染,赞赏此处胜似家乡峨眉山。嘱其弟在他死后葬于小峨眉山下。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暴病死于常州,次年移葬于此。苏辙在苏轼死后十一年卒于许昌,其子将其葬于此。其父苏洵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先卒于京师,翌年十月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并于程夫人合葬墓。元至正十年(1350年)郏县县令杨元“谓两公之学究出其父老泉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冢间”。其后到明代业以三苏坟而扬名。苏洵墓居中,苏轼墓居左,其弟苏辙墓居右,坟前设神位祀具供游人顶礼膜拜。墓前坟院东侧墙壁上刻“三苏坟”三个大字。门前神道两侧,序列着整齐的雕刻仪仗: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象成双成对,合面侍立。西南约500米处有三苏祠,供奉塑像。步入坟院来到祭坛,有“圣气”凌人之感,祭坛正面是三苏陵寝,苏洵墓碑刻文:“宋老泉苏老先生墓”;苏轼墓碑刻文:“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苏辙墓碑刻文:“宋颖滨子由苏先生墓”。由于三苏在文学上成就昭著,因此三苏坟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泯灭。 位于城西北小峨嵋山麓,系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墓地,由苏轼生前选定,因地貌类似其家乡峨嵋山之故。坟院中央兀立三墓,苏洵墓居中,苏轼、苏辙墓分立左右。墓前设神主祀具,并有大殿、神道等建筑及石雕人马仪仗。周围广植翠柏。西南300米处有三苏祠,供奉塑像。祠前有广庆寺。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暴病死于常州,次年移葬于此。11年后,苏辙卒于许昌,其子孙将其葬此。其父苏洵于治平三年(1066)先卒于京师,归葬原籍四川眉山县。此处苏洵墓系元至正年间县尹杨允所置衣冠冢。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三人。“三苏坟”在河南郏县城西北22公里小峨眉山西坡苏坟寺村。坟院占地7937平方米,四周筑有墙垣。院门外神道两侧有石雕狮、马、羊、狗、猴等仪仗,刻凿精细,形象逼真。进入院门有一高7米,宽6米的石坊,石坊后为飨堂、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从东北向西南排列,苏洵墓居中,苏轼、苏辙二墓分别左右。三坟前立有苏轼雕像一尊,高3.5米,加上台座,总高7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