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兵伐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兵伐谋分类:【传统文化】 这一思想最早出自《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军事斗争的最好策略是用计谋来粉碎破坏敌人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打击敌人的军事力量,最下策是攻城。伐谋的含义,按《武经总要》的解释是:“伐谋者,攻敌之心,使不能谋也。”(《武经总要》前集卷3《制度三?叙战上》)可见属于现代所称的心理战范畴。威胁、利诱、欺骗、恫吓等方法都属伐谋的范围。伐谋可以收到一般军事行动达不到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大的伤亡。这一思想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春秋时期谋略艺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理论结晶。上兵伐谋自提出来后,便被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作为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一种最高境界所追求,从而从一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艺术的日趋完善。 古代兵法。即指导战争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春秋末期齐国大军事谋略家孙武讲:“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篇》)作战必须重视谋略的运用,“兵以诈立”,多谋者胜,孙子在这里揭示了军事斗争的普遍规律。指挥员计谋运用得当,常可以不用武力而使敌人屈服,“伐谋”的目的,在于求得无形和有形的胜利。它包含有广阔的内容,如运筹、计划、政略、策略、经济和外交手段的配合,以及适情、适势、适事、适机、适时地用兵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