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山分类:【地域文化】 又叫“出殡”,仡佬族的主要丧仪形式。仡佬人亡故,要请先生(道士)做道场,请先生给死者“开路”。一般为三天。出殡时,先生要做法事,绕棺,要在棺的前后涂上少许鸡冠血,粘上一、二片鸡毛,做完法事才起丧。孝子捧灵牌,执引魂幡,家属、亲友护棺随行送葬。沿途不丢纸钱“买路”(俗称“买路钱”)。葬地可自由选择,不受干涉。这是仡佬族显著的葬俗特色。意为,土地是仡佬族祖先开辟的,仡佬人是土地的主人,用不作丢钱“买路”。将亡人抬至墓地,最后一次整理死者穿戴,叫“清棺”。让亲友最后瞻仰遗容,盖上棺盖,用土掩埋,出殡毕。 抬棺上山前,巫师对着棺头,死一只公鸡。抬棺上山时,孝子肩扛雨伞手执招魂幡在前引路,至亲用两匹白布绑住棺材,在棺材的两边牵拉,其余人跟在棺后。逝者的女婿这时也要参与抬棺。抬到坟地后,巫师先暖坟:把一些纸钱丢进墓穴中,用火把将墓穴绕三遍,砍一只公鸡丢进墓穴中,公鸡不会动弹后取出来,随即抬棺入穴。掩土时由孝子先扒几锄土,其余人然后才挖土盖棺。最后,垒一个长条形的坟,在坟上插一根竹竿,竹竿上挂纸钱、“交凄”(侗语,用五色纸剪成,上少下多,并有三四层飘带)。葬罢,大家回丧家吃“白喜宴”。这种宴席,以未刨光的毛木板当桌凳,要多长摆多长,俗称“长桌”。吃的以豆腐为主菜,还有一些“串串肉”。葬后第二天用石或砖砌好坟墓,周年忌日或几年以后立墓碑。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