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己节食艾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己节食艾祭分类:【风俗文化】 上己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古时,人们以农历三月上旬己日为“上己,魏晋后才把它的时间定为农历三月三。宋吴自牧著《梦梁录?三月》亦载:“三月四日上己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禅饮、踏青。”等等。永安、三明、沙县一带至今仍然保留了吃“艾祭”的习俗。俗传,上己节吃艾祭,可以避免被鬼“抓青”。 艾祭,是用艾草和粳米掺合在一起舂制而成的,带有绿色的祭。艾,属菊科,又有“家艾”和“艾蒿”之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揉之的香气,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艾叶可以入药,其性温、味苦,可暖子宫、祛寒湿,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脉漏下血、带下等症。亦可炒之内服。艾叶油又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及消炎作用。再加上可免去被鬼“抓青”一说,人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将传统人食艾祭之俗,流传至今了。 春季是艾叶盛长的时机,人们在三月三这天一大早,就上山采集艾叶了。人们将采集来的艾叶,用清水洗净后,再用开水烫一下,捞起沥干备用,同时,把粳米洗净后,在水中泡上三、五个小时,然后用文火慢攻,直到把它蒸透。蒸粳米要有一定的技术,即不能蒸得太烂,也不能蒸得太硬,然后把蒸透的粳米趁热把它倒在石臼里,再行舂打旁边还要放一盆凉水,因为在石臼中舂打的时候。粳米会粘在石臼上,用点凉水就不会发生类似现象。直至把粳米舂打到一定的时候,再把艾叶倒进去,混在一起舂打,舂出来的米祭就由白色变为绿色。是一种山里人所喜爱的食品。 艾祭又可分为甜、咸、实心三个品种:甜馅,是用花生或豆子磨成粉,伴入白糖或红糖,人们先把艾祭皮做成园形,然后把它按在一个木制的桃形印壳上,印壳上面一般印有“福、禄、寿、喜”等字样,也有的是花纹。寄托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希望;咸的馅,通常人们所用的是春笋、豆腐干、肉丝、虾、春菇等为佐料,用艾祭皮把它包成一个个月芽形,它不仅味美,而且也很雅致。令人见了垂涎三尺;实心的,也就是没有包东西的艾祭,一般是放点糖醋酱油,把它的表皮放在其间粘一粘,就可食用了。 在我们那里三月三这一天,人们除了吃“艾祭”之外,亲戚朋友之间往来,所赠送的礼品也是艾祭,同时还要包上一包糖,预祝亲朋好友合家幸福、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艾祭的问世,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也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