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服饰民俗的发展与变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海服饰民俗的发展与变化分类:【中国民俗】 1848年上海开为商埠之后,华洋杂居,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逐渐松动,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的意识,于是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在清朝末年,大多数男子的服装依然继承传统的中国古代服装样式,少数人除了瓜皮帽和长衫、马褂之外,也穿起了皮鞋和礼帽,虽说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但是毕竟比传统服装跨进了一大步。妇女服装仍保持着上衣下裙之制。随后,中外商业贸易日渐昌盛,外国的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不仅充斥市场,而且价廉物美,同时西方的缝纫方式也开始流行起来,而中国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由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而渐渐地衰微。一些从国外回来的人,把西方服装文化观念和款式带了进来,尤其是女性的服装,由于缝纫精致、款式合乎时代潮流,更使上海服装行业得到繁荣。 在这一时期里,上海服饰的变化是巨大的。人们开始追求新的服饰概念,寻找新的服装发展的道路。到了民国初年,受日本女装影响,上海的年轻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身穿黑色长裙,裙子上也一反过去绣花纹的习惯,衣衫也比较朴素,簪钗、手镯、戒指等首饰一概弃之,时称“文明新装”。这标志着上海服装已经从传统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为以后的服装变化打下了基础。 1911―1930年,这是西方服饰民俗对上海服装民俗产生较大影响的时期。 清末上海妇女的着装 民国初年上海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随着上海开放程度的提高,西方文化的概念和服装对上海民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妇女也接受西方生活方式,有了“曲线美”的意识,讲究服饰的华丽、漂亮。以往传统的男女服装在外形和缝制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女性服装在裁制时也多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20年代以后,上海年轻女性有了新的服装样式,这种服装不仅装有垫肩、硬领,而且放大了胸裥,使衣服裁制得非常贴体,因而展现了女性的柔和之美。《良友》1926年5月15日第4期的封面是杨爱立小姐着春装的照片,在杂志里则是她的冬装照,穿大衣,围着大毛皮。此外,在这一期里还专门有一页是6幅穿不同衣服的女性照片。这些衣服有的是室内穿的普通装,也有的是室外穿的衣服外加披肩。从这些照片里,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衣着风格。从1927年开始,刊物里登载的具有时尚服装的女性越来越多。1928年6月号封面上刊登了时髦的女性,脚蹬高跟鞋,肩上披着当时非常时髦的毛皮大围巾,虽然看上去那个女性还蛮传统,但是她的服装样式远比一般女性服装要奢华得多。 20世纪20年代的妇女着装 1930―1949年,这是上海服饰民俗非常繁荣发达时期。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服装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还组织了时装表演队,进行时装表演活动,其中的时装模特儿很多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电影演员,蝴蝶、谈瑛等一批人都是时装模特儿。这些时装表演所代表的是上海最超前的服装文化,从其一开始就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模特儿更是成为新闻记者追逐的对象,各种各样的报道和图片都经常见之于报纸刊物。 1949―1979年,这是上海服装由保守向开放的转型期。 这时的上海服装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比较低调的文化氛围里,一般没有个性的展示,有的只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曾经在妇女中间十分流行。至今在旧照片里,还可以看到那种穿着列宁装、吹着波浪型发型的形象。到了60年代,人们穿着更加简便,妆饰更加素朴。男装以中山装、学生装为主。女装也都以上衣下裤为主,衣式大都是对襟、窄袖。年轻的女性夏季穿裙为多。无论男女服装,色彩都以蓝灰色为主。60年代中期,草绿色军服虽有流行,但是主要集中在一部分学生和市民中间,另有一部分真正个性追求的人还是坚持用眼光来包装自己,于是就出现了裤子的脚裤变小(俗称小裤脚管)的景观,虽遭到了当时社会主流的反对和摧残,但是流行依然不改。70年代后,人们的穿着打扮日益讲究,服装开始朝着个性化、时装化的方向发展,这时上海人对服装文化的大胆追求和独到见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此开创了上海服饰民俗的新天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