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下葬分类:【地域文化】 旧时丧葬习俗。满汉皆有,东北各地均有此俗。出殡前,事先择定墓穴掘坑,坑比棺宽长各多于半尺左右,入葬前坑上多搭罩棚以待。至葬时,先祀土地神;死者家人跪于坑前或四周举哀,棺木抬至坑上方用绳绞贯而下,死者头北脚南;第1锹土多由丧家主祀人亲填,填至与穴口平,杵打结实,上起坟,然后祭奠。3日后,诣墓培土曰“圆坟”。未成年男女不用棺而用木匣殓之,葬而无坟。如系夫妻合葬,夫之葬位多居左,如尚有继娶者则在妻位下依次葬之。近年个别农村仍有土葬者,但仪式从简。 白族葬俗。大理、剑川一带内地坝区白族对下葬十分重视。要选吉利时辰。时辰一到,先在墓穴中烧化纸人、纸马、纸钱,并用柳枝将纸灰均匀赶开,名为暖穴。后在墓穴正中的底部挖一坑,放入风水陶罐。海边人罐中装入洱海水、几尾活鱼、几枝鱼草。据说坟地风水好的,数十年后罐中水不减,鲜冽如初,鱼草青绿,小鱼长大,寓示后代子孙必定发旺。正式下葬时,孝子、孝眷向墓棺而跪,磕首痛哭。除抬棺入穴之人外,一般人不能站在西边,以免人影随棺压入棺底。待棺材吊线放正后,让孝子站在盖板上来回走三遭,用孝衣长襟捧土撒土,以告慰死者是直系亲属为你填土,勿用惊恐。后众人方可迅速填土垒坟。待垒好土坟压上石头成前大后小的坟型后,在坟前挖一圆坑,将一个熟鸭蛋置入碗内,再扣上一个小碗,将蛋碗埋入坑内。鸭子, 白语叫安,取安龙谢土,即安抚地脉龙神、使死者在九泉之下得以安宁之意, 又谢土地老爷保护此坟。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内地白族便在父母五十上下时为其选好墓址,挖好墓穴,立好碑石成拱型的寿基。待老人去世时,挖开预留好的墓道,把棺材挪进墓穴,再封土填平,即为安葬完毕。葬毕,主事人主动请抬棺送葬者回家入宴款待。进院门前需在门外用蒿枝、柏枝烧一盆水,跨火而入。进门后再用热蒿枝水洗脸洗手。其说法为除邪,实则为消毒。此俗至今依旧。 毛南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广西西北部毛南族民间。出殡后即下葬。下葬的时间和地点,均请地理(亦称风水)先生择定。下葬前,先挖好墓穴(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70厘米),备足片石。棺材抬到安葬地后,不马上下葬,而是打开棺盖,重新整理尸体,头放正中(俗称分金),认为偏左则对孝男不利,偏右则对孝女不利。整理时,不能让尸体见天,要用布遮盖。将死者口中的铜钱取掉,把捆在死者身上的3条麻绳取下,捆在孝男身上,带回家去。事毕封棺。这时,地理先生一面诵经,一面撒米和土,孝女们用衣服去接,带回家去保存起来,意为后代既有土地又有粮食。还带回坟上一点土放在香炉里,四个月内每餐烧香纸奉祀。下葬时,地理先生杀一雄鸡、诵经、画符,将鸡血按东南西北方向依次洒进墓穴里,棺材放到墓穴里校正方位安置后,地理先生手拿铁锹、诵经,将一锹土分头、腰、脚部位撒在棺材上。孝男亦3次铲土撒在棺材上。接着,众人按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中央部分填土。墓穴填平后,用片石在墓的四周砌成长方形或圆形,填入泥土压实,使坟墓凸起成拱形。在墓顶上插一根带叶青竹,悬挂着用五色彩纸剪成的一只蜈蚣纸幡,意为保护死者的尸体和对死者的怀念(也有插白、黄旗的)。死者生前使用的拐棍斜靠在墓边,雨帽盖在墓上,抬棺材木杆扔在墓地里,把灵位带回家供奉。如果地理先生选择的出殡日子“不吉利”,则不能下葬,就地搭棚,架好棺材,举行浮葬,待到“吉日”,孝子在坟地上先挖一锄,之后众人跟着挖。开棺拾骨时,按照男先左,女先右的顺序进行。骨头用米酒洗净后按原来的顺序安放在新的棺材里,然后下葬。在拾骨和安葬的过程中严禁说话。 闽中等地棺木入圹前要先在坟墓前祭奠一番,将灵屋等迷信品焚化,燃放鞭炮,由长子率孝眷绕墓一周或三周,撒些沙土在棺材上。旧时一些人家要放入墓志铭,然后再将灵柩推入墓圹,封上墓门,树墓碑,再以三牲祭土地公,送葬者吃 祭取吉利。闽南各地民间在下葬前要举行净坑、净圹仪式。由礼生手持香炉,绕坟墓一周,意为祓除邪气。再将五张纸钱放入墓圹,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祭祀之后再掩土下葬立碑。有的还要祭祀土地公,立后土碑,表示敬请土地公看护。此后还有点主仪式,即请一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点主官,孝男背向墓跪,反手负木主于背上。点主官手持朱砂笔在“王”字上点一点成“主”字,继而在朱点上点些墨,并口念赞词曰:“点天天清,点地地灵,点眼眼明,点耳耳聪,点主子孙兴旺。”下葬后,长男捧木主并带些沙土返回,将木主安于祠堂,俗称“安灵置孝”。闽东福安、周宁等地在封墓门前,要祭拜一番,丧家还要送给来祭奠的亲族一块白布,还要将一块熟肉在封墓师傅嘴边象征性地来回擦几下,师傅便说“有了有了”,寓意日后子孙的生活会过得富有。在墓门砖砌到最后一块时,孝男按长幼顺序将棺材头部上的烛火引着在斗灯里,每个孝男一盏,回龙后置于灶台,意为添丁。封墓门后,还要举行喝龙仪式。封墓师傅站在墓上唱《喝龙令》或念吉词后,将“五谷米”(钱、钉、米、茶叶、豆)撒下,孝男在下承接,装入用红布做成的喝龙袋中,挂在胸前回家。近现代各地乡村一般人家也有掘地而葬的浅埋做法,即挖土坑墓圹,置棺其中,然后掩土填平或起坟包,其表再浇灌水泥或三合土,比较简单。 各地在下葬时禁忌很多,如忌出声,更忌叫喊活人名字,忌人影倒映入墓圹。闽南忌重丧日下葬,忌七月出葬,忌灵柩进入墓圹后再返工。若是浅埋,选定的墓圹无论土地多难挖,也不能换地方,若遇花岗石非换墓坑不可时,亦须扎一个草人扔入未挖好的墓坑,并请风水先生禳解。 即落棺。蔚县一带下葬时,灵柩运到墓地后,由抬棺打墓者从灵车上抬下,随唢呐声慢慢放入墓穴中,连同哭丧棒(死者男性立在棺材小头左边,死者女性立在右边)、遗饭钵一并放在墓穴内,然后让孝子脱下孝服,拿一块新红市布到墓穴内擦去棺材上的土。墓门封好后,先让孝子背对墓穴铲三铁锨土,死者如是男性从左肩上扔进墓穴,死者是女性从右肩上扔进墓穴。填土时,孝子连喊三声:“爹(娘)躲土。”然后由打墓人填埋墓穴,即将填平时,由孝子扶引魂幡,插在墓穴中间。坟堆堆起来时,首先让孝子轻轻连拔三次引魂幡的杆,俗称“拔光景”,寄意子孙后代日子越过越好。其次,让孝子持锹,顺铲三圈土,倒铲三圈土,俗称“圆坟”。第三,让孝子提壶给坟堆顺倒三圈水,倒倒三圈水,俗称“点浆水”,取意细水长流,日子不愁。浆水连点三天。第四,让孝子撒五谷,取意“五谷丰登,子孙兴旺”;摆三盘馍馍,三碗菜,上三炷香,烧掉所有纸扎、花圈和死者遗物,并给其他坟堆上香、烧纸。 下葬(王自国摄) 烧枕头草、刨根藁城市耿村习俗。出丧后,留在家里的人把停尸床上的干草连同亡者生前的旧枕头,一起拿到院门外焚烧,叫烧枕头草。如果死者患癌症等不治之症,或与上辈人患同样的病而死,还要请姓郭的人(郭姓寡妇更好),抡起镐头从屋里到院里作刨土状,并将刨下的“东西”放在簸箕里,倒入院门外烧枕头草的火堆上。此即“刨根”或叫“啄啄”,意思是刨掉不好的病根。耿村人“镐”与“郭”读音相近,是加强镐头“刨根”作用的意思。如果老两口中男的去世,其遗孀在家族中一个没去上坟的中年妇女帮助下,把枕头草烧掉;遗孀要哭悼死者。如女性去世,由家族中留在家中的人帮助烧枕头草,死者的丈夫不哭悼。在此同时,灵棚户把灵棚拆除。 灵柩入茔后置于墓穴中为“安葬”,俗称“下葬”、“埋人”等。下葬时,众执事和封墓人,一齐抬上灵柩在墓道口上小憩后,将棺绁入墓坑中,有墓室者,还要推棺入室。然后,死者长子或阴阳先生下墓“分舍正位”(将棺材位置扶正),并将长明灯、食品罐,放在灵柩旁边。门婿辈也跟着下去擦拭棺盖,并铺以铭旌之类,铺放好后,再割下铭旌末梢,以寓“后继有人”。也有放些五谷杂粮,以示“方便亡者饮食”的。在巩义市一带,墓内还要放弓箭五色石,以供“亡人自卫用”。有墓室者要用石板将墓室堵上。一切安排妥善后,下墓圹者随即上来。此时,长子要抓一把“富贵土”(圹土)带上。俗以为,此土放入家中粮仓内,便可使后代发家。此举虽无根据,然求富之心可谓恳切。 灵柩到达墓地,撤去蟒罩,准备下葬。鲁南一带灵柩进林后,要求抬棺者快跑至墓穴,称为“抢穴”,以防山风水宝地被别的仙家狐怪抢占了去。微山湖一带有“扑楞墓”之俗,灵柩下葬前,大老总从笼子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公鸡和菜刀,把公鸡杀后扔进墓穴让其在里面扑楞一通,拿出后留给阴阳先生享用。然后再从笼子里拿出油饼和五谷杂粮,从墓穴的上头隔墓向众孝子怀里扔,俗谓:谁接到的多谁日后就有饭吃。济宁地方灵柩发引至墓地,要再次停棺而祭,如是女丧,娘家的三牲祭礼则是要悬棺而祭的,有俗话:“养活闺女不得济,死了还得悬棺祭。”莱芜地方灵柩到墓地也有祭礼,称“顶墓祭”,祭后孝子进墓穴安置陪葬器具,打扫墓坑后焚化纸钱即离墓返家,埋葬等事由其他亲友监督完成。临清地方,将食罐、丧牌、哭丧棒、童男童女放在棺旁,棺盖上方摆铭瓦。富家还要举行悬棺祀土仪式,即当棺柩悬墓上时,排好各种仪卫,尔后祀土官(一般由武举人、武秀才担任)扬鞭催马,远离坟墓,射箭三支或鸣枪三响,此后勒马而返,在距灵柩20步远的地方停下,望灵而祀。棺入穴,祀土官盖第一锨土。鄄城孙花园村孙姓宗族,依传说而形成有特殊的葬俗。传说孙氏的始祖为孙膑,孙膑墓离化为恶魂荆轲之墓很近,村中孙姓人安葬亡者时,取青瓦一块,在瓦背面用毛笔写黑字,中央四字,男丧写“奉命斩鬼”,女丧写“勒令煞鬼”,右侧写“生安”,左侧写“亡稳”,四角分别写“镇、墓、大、吉”,顶端画符。把此瓦扣在棺盖上,再用竹子做一张弓、一支箭,把箭搭在弓上,放在瓦下,使箭头指向东北方向传说的荆轲墓,俗称“箭射荆轲”。 棺木入穴时,孝子率家人亲友再行跪拜大礼,鸣炮,奏乐。有的地方孝子抱住棺材痛哭,表示舍不得老人离开。莱西等地,要把嵌着红枣的小馒头作为陪葬品下葬,数量与死者享年相同。曲阜、龙口等地,下葬后要举行抓土仪式,即死者子女每人抓三把土撒在棺材盖上,然后铲土掩埋,筑成坟堆。鲁南一带孝子将孝帽上的棉花摘下,连同哀杖一并放入坟坑。坟头一般堆成圆锥形或圆形,一般底盘直径约两米,高约一米多。新坟堆好后,留一小小墓门,上方插着孝杖和魂幡。章丘地方,堆坟丘时,孝子要把手幡插在土中间,掩埋时,孝子要在坟丘上把手幡连拔三次,边拔边吆喝:“爹(娘)往上长啊……”微山、滕州一带还有在坟顶栽葱的习俗,俗谓:人丁兴旺,子孙聪颖。 坟前还有一些“破解”习俗。微山湖一带有“破天狗星”之俗,据说若犯了天狗星,成群结队的狗会来扒坟破棺吃尸,破棺之法是用头撞击棺木。破解是孝子在堆好坟头周围,用头拱上三圈儿。泰安地方有“破犯天七”之俗,死者咽气那天如逢阴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便属“犯天七”,据说逢“七”阴间失火,能烧毁棺材。破解做法:从去世算起到第一个初七夜里十二点以后鸡叫以前,带上事先糊好的白纸三角形小旗,死者多大岁数就带多少杆,再带一桶水和一个筛子,到坟上一面将小白旗往坟上插,一面念叨:“一岁一杆旗,亡人犯天七,阴间失了火,阳间来救你。”然后将筛子扣在坟顶,把水桶里水倒在筛子上,便告破解了。 亡者入土为安,生者还有祈福的仪俗。泰安地方儿媳、女儿的哀杖不插坟上,要抛在路旁,从墓地回来时,孝子孝眷每人还要用白布上衣包一把土带回家,进屋还要坐在盛五谷杂粮的布袋上。微山湖一带送葬归来之人,必须在回家前烤火。曲阜、邹城一带孝眷争先返家,妯娌们在家门外已备好的一盆清水中,捞取盆中所放的制钱,捞到便含在口中,捞得到者俗谓可发财发家,此俗,名“捞财”。章丘地方则在回家路上,孝子们须捡点诸如石子之类的东西,回家后放在粮仓里,或水渠里;进大门时在门口的一盆清水里沾沾手,再到堂屋吃点迎灵豆腐和白菜。荣成地方孝长子送葬后回家,必须在门外吃一个饺子或一块豆腐,寓意后人丰衣足食,谓之“吃回灵饭”。孝长子进门时,将预先准备好的钱褡子(内放一把斧子)搭在肩上,以示已在墓地守孝三年。进门后,将神主请于堂上,行三拜九叩礼,称之“安主”。长岛渔村也有儿女各抓三把坟地土回家的习俗,且有端斟满黄酒酒盅向房檐上方扬洒之仪。临朐辞灵后,亲属在一起吃饭,叫“抢遗饭”。遗饭是豆腐、面条,寓兴旺富裕、长命百岁之意。有的还吃栗子和枣,寓意子孙早有、人丁兴旺。 葬埋结束,礼先生要领着孝子谢客,先谢吹鼓手,再谢客人,最后谢帮忙的。荣成北部地区,则于圆坟当天夜里二更左右,由一人率孝子沿街吆喝谢孝,此时路遇外人,不论是谁,不论辈分高低,孝子均须跪下行礼。谢客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就是回家祭拜亡者牌位,古称“虞祭”。殡后返家,长子手扶罩杆在前面啼哭,其他人跟随其后,到门口时,礼先生把牌位端给长子,长子把它安放在灵堂上,然后行三拜九叩礼。济宁地方称“安灵”礼,门上挂红,室内点红烛,乐班奏喜乐,至亲好友行两叩之礼,孝子跪列两侧陪拜。 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挖穴深埋,填土后堆成坟头,叫“下葬”。穴位由阴阳先生按照“五行”、“八卦”、“三元”、“四象”的方位派人刨好坟坑,内铺黄缎子,安放由香斗抱来的福寿果,四角各置一钱,撒五谷杂粮,其中黑豆较多,据说可以驱邪。棺材入土后,孝子把幡插在坟头上,插3下,拨3下,这样后辈可升官发财;另一种是棺材埋地下,上面四周扎苇把,外面随形培土,叫“浮厝”,这种方式只限于一些客死天津者,为便于以后迁回原籍,所以棺材大都较薄、较轻;材头探出很短,称为“行棺”。 下葬后,一般都要在坟前立一长方形石质墓碑,碑文男女有别,若死者为父亲则写“先考×××府君之墓”或“先严×××府君之墓”;若死者为母亲则写“先妣×门×氏太夫人之墓”。墓碑的碑阳书写格式与铭旌、本主牌相同。碑阳上刻龙纹,中间为“流芳千古”、“名垂千古”等。碑阴写法不一,有刻“生卒年月日”,亦有刻行述者,即把生平、功德、为人、事迹写成传记。 下葬后,要在坟前将纸钱、扎彩一并焚烧,每人都咬一口随身带来的小馒头,再吐到坟地里,差不多一个时辰后,就可离开坟地回家了。这时须将所穿孝服撕开一个口子,意为“活口”,以取吉利。进家门时要迈火盆,跨板凳,并在口中含块冰糖,这些都是防止把外面的晦气、鬼魂带回到家中。进家门后,大家还要争相抢吃小馒头和在坟前供过的供品,认为吃供果可长寿。孝男孝女们将白孝服脱下,换上灰色的。晚间要请僧、道诵经、烧纸并在灵位前上香添祭品。 民国初期,男人丧偶后若不想续弦者,为妻送殡时则要身穿素服,头戴礼帽,手拿平身杖。娘家人见到姑爷这身装束,定会马上替孩子给姑爷磕头,意思是谢姑爷,并含孩子以后有福,不会受后娘虐待之意。 灵柩抬至墓地,停放在墓口。卸去棺罩,孝子跪于墓穴两侧,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用绳索将棺材徐徐吊入墓穴,再用罗盘校正方位,将棺材拨正摆平,名为 “分吉”。然后由长子进入墓穴,擦净棺材,棺上放铭旌、墓砖,上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棺材左侧的祭食罐上放一红布袋,内装五谷杂粮,名为 “粮仓”,右侧放一红木匣子,内装冥币,谓之 “钱库”,俗称 “左仓右库”,并在棺盖上摆放烟袋、茶具,表示死者在阴间有吃有用。墓角点长明灯,棺材的旁边摆放陪葬的泥人泥马、金童玉女、竹弓羽箭,以供死者在冥界仍能过上役使奴婢的生活,这是古代殉葬恶俗的遗风。在延长县一带,阴阳先生还要在棺材上放一块 “五雷瓦”,上面画有五雷咒语,意在镇住风水,确保吉祥。一切安排就绪,孝子倒退着走出墓穴,边走边用一束干草将墓中的脚印擦掉,据说脚印留在墓里,就会将孝子的灵魂一起埋掉。填土时,要鸣放鞭炮,孝子大哭,叩头烧纸。死者是男,先由舅家填土3锨;死者是女,先由娘家填土3锨,接着由孝子填土,然后再由送葬的亲友乡邻填土。填累了,把锨放在地上,由别人将锨拾起再填。填墓的工具不能传递,否则就是把丧事传下去了,认为不祥。在关中西部的凤翔县,填墓时,丧主家要朝空中撒“墓馒头”,让填墓者抢食,据说吃了“墓馒头”,就可托死者的阴德多福多寿。在陕北的富县和陕南的南郑、勉县等地,填墓时,阴阳先生手端木升子,内装五谷杂粮的种子,由墓前向墓后抛撒,孝子跪地,两手扯起背后衣角去接,名为“接儿女种子”,据说接得多,后辈就会多子多孙。以上这些仪式,统称下葬,俗称埋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