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不可居无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不可居无竹

分类:【传统文化】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汉代史称 “滇越”、“掸”,唐代称为 “金齿”、“银齿”、“黑齿”、“白衣”,宋代沿用“金齿”、“白衣”,元明作“白夷”,清代以降则多称为“摆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 “傣族”。傣族分布在云南境内的有八十三万余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盂连傣族拉钓族佤族自治县等地。傣族主要有三种方言,即傣泐语、傣那语和傣绷语。傣泐,习称水傣,傣那习称旱 (汉)傣,傣绷习称花腰傣。其中傣那在历史上与汉族在政治、商业和文化上交流较多,因而受汉族影响较深,风俗及耕作技术与汉族相近,表现在建筑上,傣那的住房与汉族的平房极为相似,。而傣泐则与汉族的交流相对较少,受到的影响也较小,深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 “干栏式” 居室 “竹楼”。

傣家竹楼的自然成因

傣族居住之地,主要在云南省的西部和西南部,这里有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形,地势起伏差异很大。由这种垂直高差的地势,引出了变化较大的气候,有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气候分布,终年无雪,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 (每年1 1月至次年4月)和湿季(每年5月至10月)之别。而傣族居住的坝区,河谷纵横,土地肥沃,宜于种植水稻、热带植物和多种经济作物。茂密参天的森林分布广泛,林中珍禽异兽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誉。这种丰富的自然物资资源,为房舍建筑提供了天然的建筑材料。如傣族最主要的民居建筑“竹楼”,就因所用材料几乎全部为竹材而得名。以竹为材,这是由自然环境与物产条件所决定的。傣族地处云南边隅,这里几乎处处植竹,是一个“竹”的海洋。这种自然条件,不仅为傣家营构提供了材料来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于“竹”的审美感情,因地制宜、因材施建,“竹楼” 便应运而生了,并且源远流长。

宗教观与等级制对傣居文化的影响

傣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对于小乘佛教的信仰,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带有全民性。按照傣族的习俗,男孩从八九岁开始,就必须进入寺内当一个时期的和尚,并以此为荣,这样他成人后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进入现存的社会关系网络,扮演其特定的角色,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从而在社会中获得 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所以傣族居住地佛寺很多,几乎遍布于各个村寨,并位于村寨的显要地段,成为村寨的主要公共建筑物。原始宗教活动,主要是每年不定期地祭祀村寨的保护神寨神寨鬼,此外还有勐的祖先勐神勐鬼,以及家鬼、水田鬼、旱田鬼等其他鬼神。傣族信仰佛教,但没有家神,在西双版纳民居宅内没有供神的地方,而德宏州傣那民居中,则在堂屋中设有佛龛。西双版纳傣族迷信禁忌较多,比如每一根木柱都有不同的传统和名称,中柱是人死后洗身时所靠,平时禁止人靠近。又如客人不能坐于火塘上方及跨过火塘等等。

傣族有严格的等级制,这种制度不仅表现在社会地位上,而且也表现在建筑物上,这就是封建领主制对普通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制和政治上都作出了许多限制与规定。对于村寨,认为必须要按一定的惯例和习俗布局,这样才吉利,否则就会带来灾祸。如西双版纳规定,佛寺对面与侧面不能盖房子; 民居楼面的高度不能超过佛像坐台的台面; 村寨房屋的方向必须一致,屋脊不能互相垂直;建寨选址要有一定的范围等等。德宏州则规定佛寺墓地不能建在寨头,而只能建在村寨的中部和尾部。所有这些规定,都直接地影响了村寨房屋的总体布局。至于民居,西双版纳则规定,普通民众的房屋不能建瓦房,房屋质量和规模都不能超过头人的房屋;屋架只能用三榀,而且不能用梁架形式;屋架的中柱必须楼上楼下分用两根,而不能用通柱; 楼层柱高只能一加三捶 (傣族丈量单位,两臂平伸长度为,一个拳头高度即捶);不能用石柱础,楼梯不能分段;不准做雕刻花饰,不准用床及座椅等等。德宏州对傣那规定不准建瓦房,廊只能一间或两间长,而不能作三间;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门;堂屋通向左右卧室的门不能相互对称等。而各族头人的房屋则可不受这种限制。由于以上种种限制,使傣族民居比较整齐划一,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人们对新技术、新工艺、新建材的使用,使民居建筑技术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干栏” 之居

傣族分布较广,分散居住于云南境内三十余县、市,其居住建筑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及其它民族影响的不同,呈现出了各不相同的形式。傣族主要的民居传统形式是“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其主要特点是以竹或木为柱梁搭成楼房,上层用来住人,下层关养牲畜或作为堆放杂物的仓库。干栏建筑出现较早,而且应用范围很广。

有 一种观点,认为干栏建筑源于人类由树居转移到地面居住时保留下来的 “集体无意识” (所谓 “构木为巢”),这也许不无道理。而傣族的神话传说似乎为此提供了证据:傣族传说《山神树的故事》中说,远古洪水泛滥时,曾有几家傣族因巢居大树而逃脱了灾难,所以此后傣族便开始了对“神树”的祭祀。联系有巢氏构木为巢的传说,可以联想到干栏建筑是由巢居发展而成。而在傣族另外一些民间传说中,则对房屋的修建及其形式作了别具风趣的描述:三国时诸葛亮曾到达过傣族地区,当时傣家人向他请教盖房子的方法,诸葛亮便随手在地上插了几根筷子,并脱下帽子,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去盖吧!从此傣族便学会了盖房子的方法,而傣族的竹楼,也就像 一顶支撑着的帽子,晒台就像帽冠。虽为传说,但反映出了傣族较早的房屋形式就是楼居的干栏建筑。早先的干栏建筑,多以竹材为骨干,然后以茅草覆盖顶部,这种形式在元代以前都没有多大变化。元明以后,各民族杂居,傣族开始分化,部分傣族接受了汉族文化影响而成为傣那(旱傣),风俗习惯有所改变。表现在民居上,便是改住四合院布局的平房,但某些建筑都还保留着“干栏”形式,如德宏州潞西多数佛寺的佛殿及僧侣住房、民居的牛厩等。散居于元江一带河谷平坝地区的傣族,由于气候炎热,形成了与当地彝族民居相同的建筑形式,房屋系密梁泥土平顶式,一般称“土掌房”。虽然有种种不同变化,但总体来看,傣族千百年来基本上保持了干栏建筑的居住形式。直到今天,干栏建筑仍为傣族最常见、最主要的居住形式。这大约有以下几点原因:①防潮湿。傣族居住的绝大多数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楼居架空,既可避开地面的湿气,又利于散发室内潮气,变得较为干燥。②利于散热通风。当地气候本已十分炎热,室内又设有火塘炊事,墙壁楼板等用竹篾或木板织构而成,有较大缝隙,可以及时散热排烟,形成良好的通风。③避虫害。西双版纳森林丰茂,毒虫猛兽等野生动物甚多,危害人类生命,楼居则较为安全。④避洪水。傣族居于坝区,每年雨量集中,常遇洪水骤增,泛滥成灾,而楼下架空,则利于洪水通过,减少危险。同时竹楼的竹篾多空隙,且系绑于梁上,洪水泛滥时,容易将其取下,减少浮力,待洪水退去后再补上,这也是出于防洪水的考虑。可见“干栏式”建筑的兴起与长期得到留存,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了特定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