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不同地域的村寨形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不同地域的村寨形象

分类:【传统文化】

傣族分布在云南境内的不同地域,各地的竹楼在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下面分别介绍西双版纳竹楼和德宏瑞丽竹楼的不同之处。

西双版纳的 “竹楼”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竹楼”,平面布局的最大特点是迥异于汉族以间为单位、大小相等、对称严谨的形式,布局灵活多样,房间大小也根据使用性质有所区别。整座建筑平面呈方形,楼下架空,常不设围栏,或为畜厩,或为杂物间。楼上纵向分隔为堂屋与卧室各一间,外边有开敞通风的前廊和晒台。屋顶为歇山式,陡坡短脊,下有披屋面(偏厦),呈重檐式结构。这种结构造型特点,与当地自然条件的炎热多雨及傣族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对于在酷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来说,陡屋面有利于下雨时迅速排水,而披屋面又可起到遮荫挡阳作用。前廊开敞宽阔,光线充足,通风良好,面对屋外的炎炎烈日,舒适无比,是白天极好的作息处所。针对炎热的气候,西双版纳民居主要采取遮阳避晒的方式,使整个建筑全部深笼于浓荫之下,并采取一些通风措施从而获得室内阴凉的效果,这也就成了整个傣族 “竹楼”的主要特征。在布局特点上,它与汉族民居四合院式建筑的房屋在外、围绕向内的封闭式庭园大不相同,而是竹楼修建在中间,院落周围种以果树绿篱,四周竹林果木枝繁叶茂,形成了庭园围绕房屋、布局疏朗自由、环境幽雅清静的花园别墅式结构,非常适宜于日常居住及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恢复体力、养性怡情。

竹楼平面一般由上层的堂屋、卧室、前廊、晒台、楼梯及下面的架空层组成。堂屋为楼上待客处,屋中设有火塘,塘上置铁三脚架,供烹饪、烧茶之用,靠墙放置饮具碗架。家人围火塘团坐,主人位于火塘内侧,客人住宿也在堂屋之中。卧室位于堂屋旁边,面积稍大于堂屋,一般民居门口仅挂布帘,遮挡视线。室内无床桌,家人数代同宿一室,席地而卧,按一定次序排列睡眠位置。傣族风俗,卧室不欢迎外人进入,若要留宿,客人居于堂屋,但如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则被邀住于卧室中,以表示关系友好,亲如一家。沿楼梯上去,便到了前廊。前廊四周无墙,仅有上面重檐屋面遮阳避雨,明亮通风。外檐处设有靠椅或铺席,是白天乘凉、进餐、纺织、家务活动及待客的理想场所。晒台位于前廊尽头屋角处,面积最大不超过20平方米,有矮栏或无栏,平时主要用来盥洗、晒衣和晾晒农作物。楼梯每户一架,一般用木头做成,九级或十一级不等。竹楼底层为架空层,由数十根木柱支撑承受楼上重量,四周一般无墙,其中存放杂物或作为柴、米仓,或关养牲畜。此外通常还在主房四周扩大一圈檐柱,上边盖披屋面构成重檐,也叫偏厦。偏厦几乎将楼层的墙身全部罩入其中,用来遮挡烈日照射,使室内变得阴凉清爽。但它同时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外墙不能开窗,室内光线非常幽暗。

德宏瑞丽的 “竹楼”

瑞丽县在德宏州最西部,是低山与平原相间地带,气候、地形、生活习俗等与西双版纳大同小异,但瑞丽傣族“竹楼”却与西双版纳“竹楼”在形式上有较大差异,更具“竹楼”特色。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物由于栏和平房两部分组成,干栏为住房,平房为厨房。干栏平面多为长方形,布局灵活,富于变化,楼下架空层用竹篱围栏,用来堆放杂物。主房后边连接着厨房。干栏楼上作横向分隔,为一间堂屋和数间卧室。堂屋外也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竹楼外形为歇山屋顶,脊长,外墙开窗。有的西墙外还有挑阳台,以避太阳西晒。整座建筑干栏与平房高低错落,屋面与前廊、挑廊虚实对比,使得外观丰富多变,活泼轻快。与西双版纳民居最大的不同点,是瑞丽傣族的民居无披檐屋面,堂屋外墙开窗,有的还是落地窗,形成空气对流,以降低室内气温。所以这一地区民居不是通过偏厦,而主要是采取通风来获得室内阴凉效果的。

民居一般以竹篱、绿化围成较大院落,竹楼建于中央,将院落分割为前后两区。宅前从事家务及副业活动,宅后种植蔬菜、果木。除主房外,院内还有数幢杂用房屋。院落四周广植芭蕉、咖啡、柚子、柑橘等树,与青翠的竹林共同组成宅间的天然屏障,环境清幽,恬静舒适。

瑞丽傣泐民居在基本组成单体上与西双版纳也稍有不同,除堂屋、卧室、外廊、晒台及架空层以外,还设有附建在一起的单层厨房。堂屋主要是家人团聚和接待客人处,平面近方形,室内无柱或有少量柱。左右外墙开窗,采光通风较好,正对大门中后部设有火塘,仅用以烧茶。卧室位置常在楼上东北角,以避西晒。西面有楼梯,可下通至厨房。如果家庭人口较多,又可在主房侧另建卧室数间,形成两排房屋并列。前廊位置及特点与西双版纳的竹楼无异,所不同处是前廊三面开敞,无重檐披屋面,更觉开朗明亮。架空层位于堂屋卧室下部,周围用竹席遮挡起来,有的还隔为两、三间,用做牛厩、米仓、舂米和堆放柴草处。厨房位于底层主房后部,面积较大,除做饭外也在此处用餐,主妇们还常常在这里待客、织布等,屋中设有炉灶和简单的碗架,并有一座楼梯直通楼上。与西双版纳不同之处,还在通常于堂屋内前角设有佛龛,佛像面西(与佛寺中佛像面东正好相反),也有的在晒台前另建有独立的佛堂,从而使民居外貌更为丰富活泼,同时也利于形成清静的拜佛氛围。从平面布局上看,最常见的是楼上房间作横向分隔,堂屋 一间在前,卧室 一间或数间在后,由主楼梯上至前廊,南连竹晒台,北接堂屋,这种平面安排有利通风,堂屋左右开窗,形成空气横向对流,前门与通向楼下厨房的通道、楼梯形成空气的纵向对流,从而使室内凉爽宜人。有的堂屋还在西侧设挑阳台,通向挑阳台的门为落地折叠式,这就使堂屋获得了良好的采光、通风效果。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地区傣族(傣那,一般称旱傣)民居多为平房,一般有正房、厨房、谷仓、畜舍等部分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房屋用料为土坯墙瓦顶或草顶。由于傣那在历史上与汉族交往较多,住房形式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改楼房为平房,无论是布局还是用料,都与汉族民居极为相似,而与傣泐 “竹楼”迥然不同。

傣那民居皆为独家独院,与汉族的封闭式四合院和傣泐的独院式不同,傣那院落既有汉族封闭的内院,又有傣泐独院式的外庭园。外庭园多根据用地情况用竹篱矮墙围蔽而成,园内种植果木、蔬菜,形成别具一格的内外庭园。三合院、四合院各方房屋互不相连,各自独立,便于分期建造,又可分别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材料。四合院是傣那民居最典型的院落平面布局,由正房、厨房、谷仓和畜舍组成,各据一方。一般是正房居中,厨房、谷仓各居左右,对面为畜舍。院落的入口总是随地形及所在位置灵活布置,位于村寨边缘的民居,入口一般朝向村寨内部。前院作堆放柴草及牲畜活动之用,内院则专为生活庭院。从前院到后院,通行路线几经转折,达到隐蔽安静、与闹市隔绝的效果。傣那民居正房多为平房,由堂屋、卧室、前廊组成,平面一般为三开间。由于气候炎热多雨,傣那民居每户都设有开敞式的外廊作为前廊,既可遮阳避雨又可起到交通联系作用,且光线充足,可以进行待客进餐、纺织缝纫、编织竹器等家务活动,还可储存农具,堆放杂物,具有多种功能。堂屋是正房的核心,平时做起居待客之用。后墙正中有供桌一张,上设壁龛,供家神及储存家谱经书等。供桌两边各设单人床一张,供客人睡卧。堂屋左右为卧室,室内常用竹篾墙隔成小间,分室居住。厨房均为平房,一般两个开间,面积较大。谷仓多为两间平房,地面架空,下设土坯砌成的孔道通风。畜舍为三间两层,内无隔墙,朝内院一面只设围栏,底层关养牲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