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业余戏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业余戏班分类:【中国民俗】 在偃师、巩县、淇县等地甚为盛行,并形成当地喜好戏剧的风俗。比如巩义市堤东村,业余唱戏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为了活跃村民文化生活,他们农闲唱戏,农忙务农。演戏经费按村人地亩收戏捐,所收经费除了赏给优秀演唱者外,还用来帮助贫穷人对付天灾人祸。参加业余戏班者还约法三章:不吸,不赌,不嫖,不结帮打架,不唱戏谋财和外出搭班,坚持在本村演戏不收钱,即使到外村去演,演三天戏也只让其随便买件戏衣即可。旧社会民间业余唱戏,遭受不少波折磨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业余唱戏才真正有了生机。如堤东村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5台戏并存,入夜排戏、演戏的锣鼓声响彻全村。节日表演或地摊演出往往使村民应接不暇。90年代以来,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为全省戏迷所瞩目,给全省戏迷提供了“出头露面”的机会,成为民间“戏迷之家”。与此同时,各地自发的戏迷组织如雨后春笋,村头巷尾、公园绿地都成为戏迷过足“戏瘾”的场所。 河南民间业余唱戏,为许多戏剧的发展成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如河南曲剧的初创便是由业余清唱曲子,俗称“坐台戏”、“地摊戏”的高跷曲发展而来,高跷曲原为一边踩高跷一边唱曲子,最后搬上舞台,起初仍不讲程式,打板的还兼帮腔,演出不讲戏价,馈赠随意,最后终于成为今日河南四大剧种之一。河南民间业余演唱,至今盛行不衰,据统计,今日河南人每350人中便有一名业余演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