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北史前的土葬习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东北史前的土葬习俗

分类:【风俗文化】

土葬墓的形制构造及葬俗及大致可分成两种类型:A类,是不带任何葬具而又没有墓穴的墓葬,均“以身衬土”;B类,是在土圹墓中置棺、椁或石块、石板,也有的用桦树皮裹尸,有的墓葬尚在土圹壁上挖有壁龛和洞室,此类墓也有无任何葬具的墓葬。

A类土葬墓

均为平地埋葬墓,这类埋葬不但没有墓圹,也不见有葬具。在木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在黑龙江省昂昂溪沙岗上清理的一座墓葬就属此类:“墓葬上的黑沙层也未扰动过,并且不带其它文化遗存。墓葬在黑沙层的底,离底层黄沙的上面只0.2公尺并没有墓穴或墓圈的痕迹。骨架,头向北,躯向上。除头骨的面部、手骨、脚脚骨,其余的各骨保存的情况尚好。但骨骼的排列已乱”。“这墓葬有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几点:1、没有墓圈、墓穴。2、骨骼排列的错乱。3、烧焦的骨锥。4、据割过的鹿腿骨。5、骨器之多,石器之少,齐整的幺石器的缺乏。6、头边放置1个贺罐,脚底放置个带流罐。这几点使我们想起许多民族把死人抬到圹野,放在地面上,不挖洞穴,利用平地铺垫一层黄沙再堆地掩埋死者。未见葬具痕迹,人骨均朽无存。这种葬法可延续到西周。嵩泽文化发掘的46座葬墓的情况为:“这批墓葬绋为平地覆土掩埋,无墓圹,未发现葬具痕迹。

这种墓葬在东北的下限可于战国,如吉林省大安东山头的三座墓葬,其“墓葬部及四周的浅黄色的细砂土,土质松散,估计这些墓葬者是平埋葬的。在清理过程中,没有发现葬具的痕迹。三座墓均系爷身直肢男女并列合葬,男右、女左。其头向是,第1号墓300度,第2号墓326度,第3号墓358度。没有发现二次葬入迹象。”

就目前所知,这种葬俗在东北仅见于黑龙江省地区及吉林省的西部地氏。昂昂文化与东山头文化虽然时间上相距很远,但在其文化渊源上,尚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B类上葬墓

此类墓葬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乃至青铜、铁器等各时代的诸多古文化中数量最多,也最普遍的一种墓葬形制。它的起源在诸多的墓葬形制也是较早一种,在世界范围内,亦是广为流行的一种葬俗。

这种土葬墓的主要特点是均挖有墓穴,有的还带有壁龛。形状多数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也有方形、圆形或不规则的墓穴,但数量极少,还有一种洞室墓地也较为常见,各种形制的土葬墓因其他埋环境和使用的民族共同体不同,各地域间和历史阶段上,亦有同异。

1、长方形土坑竖墓穴

在东北原始社会的长方形土坑墓穴中,包括已知各个这一时期的文化类型。出现的比较集中,数量较多的是辽宁省的中、西部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大量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现的是沈阳地区高台山文化类型,据已发掘的100余座墓葬观察,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均南北向,头北足南。且多为侧身屈肢一次葬,亦有少数东西向。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有的还挖出壁龛的墓多在龛中堆放陶器和殉葬猪、羊头骨与腿骨等。如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敖汉范仗子M25,墓口距地表深0.4米,长2.05米,宽0.7米,墓底距地表深2. 6米,墓穴距地表130米处,贴近北壁殉一无小腿的猪骨架。南壁距墓底1.20米处有足龛,龛高0.40米,宽115,进深0.56米,龛内置陶器6件。西南角平放猎蹄骨2只,东侧散有零碎猪蹄骨。人骨架侧身微屈,头向西北,随葬品有鬲、绘盖罐、罐、骨镞,松石串珠等遗物。

还有墓葬筑有生土或熟土层台。如属夏家店层文化敖汉旗周家地地墓地,墓向均为东南――西向,其中M16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合墓葬,墓底略小于墓口,下葬后用火焚烧,再填土,木葬具已烧毁,西南壁和东南端多成木炭,填土与二层台多红烧土。葬具内有两具次葬人骨,均为6――7岁儿童,骨架甲较小,大部分于东南部,骨等已烧成黑色;乙骨架较大,大部在西北部,当为两头相对而葬。还有的墓葬在人骨之上铺有一层烧土面。

由此可见长方形土坑坚穴墓,是东北地氏原始社会较为普遍的爷身肢葬,也有侧身葬、俯身葬、屈肢葬、二次葬及火葬等埋葬习俗。也有不小文化类型中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中随葬有猪、狗等家畜骨架、头骨及四肢骨等现象。亦有在人骨架上涂朱(红色染料)的习俗,当为一种原始宗教的反映。

长方形的土坑竖穴中,也有不和先挖成土圹,然后又在圹中以石质的材料堆、垒成棺、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了葬俗方面有了新内涵与发展。虽石棺墓有着自己的发生与发展,但与其相近相邻的和族,在其相应的发时期内,不能不渗透着各自的习俗方面的影响。它标明着同民族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来往与思想的沟通以及民族间血亲的融合。

2、土洞墓

土洞墓与竖穴墓之分,是因为土洞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的基础上,就其一壁掏挖一洞,然后将死者置於洞内,这种葬法在石棚山墓地和范仗子墓地均有发现。

3、不规则土坑墓

此类墓包括二次迁葬及叠葬墓(乱葬)。这种葬法的墓在东北地氏原始葬俗中曾多有出现。属白金堡文化系统的小登科,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内蒙古赤峰药王高亦可代表。

小登科墓地为一贺形葬坑,蛙葬4―5人。这些人骨骼凌乱的重压着,层层向下,无任何随葬品,可能是当时将死者随意投进坑里,然后用土掩埋,加此造成骨骼错乱、重叠的现象。而赤峰药王庙夏家让遗址中形葬坑,则是利用废弃的圆形窖穴或圆形窑穴式穴的房屋埋人。骨架一至三人不等,头向下。葬式多仰身直肢,也有俯身,均无随葬品。同坑内的数具骨架,有的可能是时埋的,有的则有先后,但都无第二次葬埋时挖开填土的痕迹。如有的B、 C二骨架压在A骨架之下,其间隔着10厘米的填土和石块,B、C骨骼已经被扰成,而A保存完整,位置未动。这种现象说明:先埋入的骨架只掩埋10厘米的填土或石块,乃至第二次埋入后才完全填塞土坑。原报告认为:这两次葬入的死者似为亲属关系,尽管死亡的时间有先后,固定是要葬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这种圆形坑所葬的形制不同,其作用与性质亦相差径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