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的放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北的放排分类:【风俗文化】 放排,亦称“流伐”。是东北民间职业集团一个特殊行业。是木把中的一部分,放排是东北木材流送的一种古老运输方式,它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及至国防建设,都根据古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公元三千年前就对“水能浮木”有了一定的认识。《易经?涣卦》载:“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当即指乘流伐或独木舟过河。东北的独木舟和放排也是很早的。当兴自原始社会。 松花江下游的少数民族最早的交通工具就是木筏和独木舟,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用圆木扎成不大的木筏,使用双叶桨划行。如乘独木舟溯航湍急的山涧河流时,还得用篙。由一根圆木破两半,凿刳的独木舟,逐渐演变成桦皮船。 大量放排业主要发展原因是城市的建筑,国防的需求。达斡尔族的排放是1688年(清康熙27年)建筑墨尔根(今嫩江)城开始的,城市是木制建筑。本世纪初中东铁路铺设,木材价格提高,促进了放排业的发展。据调查,当时诺敏河沿岸达斡尔人每百户人中,就有三十多户放排。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放排的发展是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王朝为加强对三江的管理,在黑龙江出海口附近设置了著名的奴儿干都指挥司。为沟通与内地联系,1432年(宣德七年)又派刘清为造船总兵官,亲赴吉林市造船。到清朝顺治初年,帝俄势力越过乌拉尔山渐进东侵,武力攻占了我国达斡尔集住区一雅克萨。为抗击帝俄的侵略,清政府于1661年(顺治18年)又在吉林设置了水师营和造船厂。同时,在辽河和易屯河分别造船百艘,负责运米保证打仗。这样一来,军需民用大批上等木材,公路不通,只有水运,只好高价雇用闯关东和当地的老船工,大量放排,在鸭绿江上又出现另一种情形,由于水路的开发,丹东(安东)粮商到通化一带大量收购粮食,主要是大豆和豆饼,乘跑桃花水和汛期,抢运出山。到安东,连粮带漕排一起卖掉。以上三种原因使放排业从小到大,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