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坡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坡羹分类:【传统文化】 羹是汤菜类的佐餐佳肴。相传尧舜时代就已有羹这种食品,《史记》中说唐尧常吃豆叶煮成的“藜藿之羹”。周代以来,羹的品种逐渐增多,各种肉类和蔬菜都可以作羹。东坡羹为宋代苏东坡所创。其作法是:“以菘(白菜)、蔓青、若芦菔(或萝卜)、若荠(或荠菜),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锅)缘及瓷蹦(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米料),及少生姜,以油蹦复之,不得触(不能碰到汤),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饮饭如常法,既不可遽复,须生菜气出尽乃复之。羹每沸涌(溢出),遇油辄(则)不又为蹦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不这样)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掩盖),熟赤豆与梗米半为糁。余如煮菜法。”东坡羹虽不用鱼肉五味,却一样具有自然之美,因而至今受人欢迎。 北宋苏轼创制的用蔬菜煮成的菜羹。后人遂名为“东坡羹”。苏轼曾作《菜羹赋》并叙,自称其卜居南山之下时,“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遂煮蔓菁、芦菔、苦荠等为菜羹而食之,烹饪时“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以存其自然之味。此羹系菜羹中较清雅的一种,更寄托了苏轼在窘迫处境中心平气和、随缘自适的情怀,故后世文人常吟咏赞赏之。 古代羹名。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创,故名。《苏东坡集续集。卷十?东坡羹颂并引》载其制法:“其法以菘(白菜),若蔓菁,若芦菔(萝卜),若荠(荠菜),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锅)缘及瓷蹦(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米料),及少生姜,以油蹦复之,不得触(不可碰到汤),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饮饭如常法,既不可遽复,须生菜气出尽乃复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不又为蹦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掩盖),熟赤豆与粳米半为糁。余如煮菜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